丟棄“沉沒成本”
文/Windy Liu
堅持往往是大部分人口中高喊的選擇,可有的時候,選擇放棄,及時止損,卻是比堅持更難的一件事情。
如果你花了50塊錢買了一張電影票去看電影,結(jié)果開場半個小時后,你發(fā)現(xiàn)這部電影根本就不值得一看。這時候你會選擇留下來堅持看完,還是選擇中途離場?
很多人會選擇留下來把電影看完:50塊錢已經(jīng)花出去了,不看完豈不是浪費?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給出了他的答案: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一定要忽略你的50塊錢,因為這50塊錢是沉沒成本,不管你走不走,這錢已經(jīng)花出去了。
沉沒成本是指已發(fā)生,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果不懂得及時止損,甚至為了這個損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會得不償失。而敢于面對沉沒成本的人,都懂得及時止損,將風險遏制在萌芽狀態(tài)。
被亞馬遜以超過10億美金收購的獨角獸公司Zappos,有一條非常特別的招人措施:新員工培訓結(jié)束之后,公司會給這些員工提供兩個選擇——一是留下來;二是離開這家公司,同時公司會給4 000美元的獎金。
決定離開公司反而能夠拿到錢,這聽起來就很荒唐,為什么公司要在并不利己的情況下還多給錢呢?
背后的邏輯很簡單:新進的員工中,總有一些是想要離開公司的,很可能半年之內(nèi)他們就會選擇離開。而這樣的員工對于公司并沒有強烈的認同感,所以他們對公司產(chǎn)生的價值就會很有限。
如果讓這樣的員工留下來,不僅起不了什么好作用,反而可能會給公司帶來損失。與其讓這樣的員工留下來給公司造成損失,不如選擇及時止損,拿出4 000美金讓這樣的員工早點離開,從而避免沉沒成本。
相比于慣性般地堅持,選擇放棄,往往是一件更有難度的事情。
最慢的隊伍
文/貓 亂
問:為什么在超市排隊,我選的隊伍總是最慢的?
答:大多數(shù)時候,不是你真的運氣不佳,而是你對倒霉的事情總是印象深刻。
心理學家一般會用“普遍受害者理論”來解釋這種現(xiàn)象:當你所在的隊伍走得很快時,你的注意力多半集中在前方的目標上,自然不會對排隊留下太多印象;而如果你不巧排在了一支慢隊伍中,就沒法抑制“怎么這么慢”的念頭了。若心急又找不到什么事情來打發(fā)時間,這個念頭就不斷地被強化。結(jié)果就是,你覺得自己總是最倒霉的那個。
事實上,從概率上來講,你確實沒法總是走運——就拿你和你左右兩邊,共三支隊伍來說,在2/3的時間內(nèi),旁邊的隊伍中總有一支比你的快。
20世紀初期的哥本哈根電信交換局面臨著一個類似的問題:如何確定電話總機的接線數(shù)目,以保證用戶的平均等待時間最短?那時的電話都是人工接通的。負責解決這個問題的數(shù)學家厄朗后來創(chuàng)立了“排隊理論”。
按照排隊理論,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把所有人排成一條蛇形隊列,每位顧客依次去下一個有空的結(jié)賬口。許多銀行、機場安檢和政府機構(gòu),以及一些商場和快餐店都是這樣做的,但對超市來說,這種做法反而在整體上更沒有效率。
蛇形隊列意味著超市需要提供更大的排隊空間,以及維持秩序的人力。而且,一些購物意愿不太強烈的顧客甚至會被這條排隊長龍嚇退。對于正在排隊的人來說,也不好說到底哪種情況會讓他們更加焦慮,是一眼望不到頭但是前進速度恒定,還是前面人不多但旁邊的隊伍經(jīng)常更快?
即使是一大群排隊理論學家等待辦理酒店入住,他們最好的選擇也許還是隨機分成6個隊列,然后聽天由命。
瘋狗般的執(zhí)行力
文/陸佳杰
決定人生高度的從來不是做事的完美程度,而是做事的速度。
電影《社交網(wǎng)絡》講述了Facebook曲折的創(chuàng)業(yè)史和官司糾紛。注意一下影片細節(jié):那天晚上,扎克伯格在20:13回到宿舍,22:17開始動手做Facemash(Facebook的前身)。凌晨4點,網(wǎng)站的流量異常,弄垮了哈佛的校園網(wǎng),驚動了校方的管理人員。
也就是說,他只花了6個小時,便完成了產(chǎn)品的設計、開發(fā)、上線……這可能是一個小型創(chuàng)業(yè)團隊2天的日常工作量。同在哈佛就讀的文克萊沃斯兄弟與扎克伯格是死對頭,他倆總說扎克剽竊了他們的創(chuàng)意,才有了Facebook。然而,促成小扎與文克萊沃斯兄弟日后巨大差距的,正是二者的執(zhí)行力差距。
當文克萊沃斯兄弟猶豫是否要全身心投入做社交網(wǎng)站的時候,小扎已經(jīng)開始動手做Facebook了;當兄弟兩個在訓練劃艇時,小扎的Facebook已經(jīng)上線了;當他們發(fā)出律師函,等小扎回復時,F(xiàn)acebook進入了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當他們?nèi)フ夜鸫髮W校長薩默斯告狀時,小扎的Facebook已經(jīng)覆蓋29所學校,擁有7.5萬名注冊用戶……
在小扎強大的執(zhí)行力的推動下,F(xiàn)acebook幾乎是以瘋狂的速度在美國的大學校園鋪開,然后蔓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面對“社交網(wǎng)站”這個足以帶動全球性革命的想法,文克萊沃斯兄弟遲遲沒有行動,而扎克伯格選擇了像瘋狗一般地執(zhí)行。
除此之外,他還有敏捷的,對項目的跟進能力。社交產(chǎn)品上線初期,需要不斷迭代。有一次,扎克伯格從同學那里得到了“社交網(wǎng)站需要展示學生情感關(guān)系”的啟示后,立馬著了魔一樣地趕回寢室,增加了這個功能。
當你把自己和那些成功的普通人比較,你會發(fā)現(xiàn),你和他之間的差別,其實就是當初“動手做了”和“沒動手做”的差別。
一塊毛石的價值
文/趙盛基
玉石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朋友二人集資到西雙版納賭石,看中了一塊毛石,以100萬元的價格買下。忐忑中,毛石被切開。結(jié)果,二人大失所望,這塊石頭是玉不假,但其中夾雜著非常明顯的絮狀物,根本不值100萬元。
二人非常懊喪,本想大賺一把,沒想到運氣不佳。他們商量著賣掉這塊石頭,于是找到了一個玉雕師。
玉雕師將這塊毛石端詳了半天,決定買下。他說:“這塊毛石的確瑕疵不少,但是可雕琢的。我不會讓你們賠本,還保證略有賺頭,120萬元吧。”
二人驚喜不已,當即成交。
玉雕師將毛石放在工作室后,再也沒理會它,似乎把它給忘記了。
其實,他一刻也沒有忘記,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心里琢磨如何利用那些絮狀物,雕琢出一件什么作品。
直至一個月后,他的腹稿打好了,緊接著開始構(gòu)圖、設計。幾經(jīng)推翻重來之后,讓他滿意的最終圖稿出籠了。然后,他開始了雕刻、打磨、拋光等工序。凡是有絮狀物的地方,他都采用了鏤空的雕法,剔除了部分絮狀物,剩下的都變成了圖案。
經(jīng)過半年多的精雕細刻,這件作品完成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筆筒。只見,原來的絮狀物竟然不可或缺,化身變成了松、竹、梅。玉雕師對這件作品非常滿意,給它取名《歲寒三友》。
他把它拿到了拍賣會上,想賣給欣賞它的人。結(jié)果,競拍者頻頻舉牌,最終以1 000萬元的天價成交。
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價值。
編 輯:蔣虹霞 jhx549@foxmail.com
評論
全部評論(2033)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