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PO半年后,2019年2月,拼多多啟動后續(xù)發(fā)行(FPO),擬募資10億美元,為2019年準備糧草。
拼多多制造了電商行業(yè)的奇跡。GMV從0到1000億,京東用了10年,淘寶用了5年,拼多多只用了兩年零三個月。拼多多最新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累計GMV已達4716億元。
奇跡的達成,起于拼多多以京東、美團為參照物的反向復制。。
反向模式
拼多多的本質是電商,細分下來是團購,但是又與京東、美團等友商不同。
京東的電商,由自營或B端商家提供貨源,是傳統(tǒng)零售的線上延伸。
美團的團購,發(fā)起點是B端,指定商品和價格,向C端發(fā)起團購。
拼多多的團購則是反向的:先由B端的商家提供兩種價格體系,一種是零售價格,一種是拼團價格;再由C端用戶發(fā)起團購,當拼團人數達成時,就能以“拼團價格”購買商品。
總結上述過程,京東、美團是B2C,拼多多則是C2B或C2M。
交易過程的反向復制,首先制造了拼多多面向資本市場的最大賣點:拼多多是具有體驗感、游戲感、互動感的團購,也即具有社交屬性。在拼多多崛起的2016-2017年,整個市場都鮮見采取類似模式的其他平臺,美團、京東等友商也并未全力跟隨,這使得拼多多獲得了難得的戰(zhàn)略發(fā)展期,得到大量融資。
其次,反向復制使拼多多通過掌握C端,能夠更好地面向B端建立議價權。
拼多多的交易流程可拆解為3步。
第1步,C端用戶單一或拼團購買B端商家的商品,C端用戶向支付平臺如微信、支付寶打款。
第2步,C端用戶確認收貨后,支付平臺扣除支付手續(xù)費,將剩余貨款打給拼多多。
第1步和第2步,產生了一項話語權評估重要數據:支付平臺流向拼多多的應收賬款。
2016-2017年,拼多多應收賬款為1028萬元、8817.30萬元;2018年第3季度,應收賬款為1.26億元。
第3步,拼多多扣除交易傭金后,將剩余貨款打給B端。
第3步產生了另一項話語權評估的重要數據:拼多多流向B端的應付商家款。
2016-2017年,拼多多應付商家款為11.17億元、98.39億元,占營收比重為221%、564%。2018年第3季度,應付商家款為85.94億元,占營收比重為115%。
顯然,相比應付賬款,拼多多的應付商家款的規(guī)模要大得多。這說明,作為一家平臺,拼多多與上游支付平臺保持了較為和順的關系,對商家則處于較強勢地位,能夠大規(guī)模占款。
事實上,拼多多最早并不是一家平臺公司,而是一家直銷公司。即拼多多自己充當著B端,作為拼團的商品提供者。
2016年,拼多多的直銷業(yè)務做到4.57億元,占當年營收比重90.45%,但其綜合毛利率只有-14.46%。這段時間,可以理解為拼多多自營、直銷,通過大量補貼,建立初始流量。2017年,拼多多直銷業(yè)務急速下降至占比0.19%。而到2018年,直銷業(yè)務被徹底關停。
成為平臺公司后,拼多多為自己設計了3項盈利模式。
其一是B端保證金。商家入駐拼多多需繳納保證金,只有在離開時才能申請退還保證金。
對拼多多而言,保證金雖然是一項負債、不是收入,但卻可能是未來盈利的本錢。2016-2017年,拼多多保證金數額為2.19億元、17.78億元。保證金與應付商家款加在一起,總額已經逾百億元。它們構成了拼多多未來染指金融業(yè)務的基礎。
其二是交易傭金。拼多多向商家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傭金。
從理論而言,交易傭金應是拼多多最主要的變現模式。然而,交易傭金占營收的比重實際上只有20-30%,拼多多最大頭的收入來自第三項:在線廣告。
在線廣告類似于淘寶直通車、百度搜索排名,是拼多多面向B端商家的競價排名。2017年,在線廣告業(yè)務占營收比重達到69.35%,2018年起則開始突破80%。
拼多多的在線廣告業(yè)務實施“預收模式”,即商家先向拼多多預支一筆費用,形成拼多多賬面上的“預收賬款”,產生點擊后再立即兌現為拼多多的收入。
在線廣告業(yè)務的預收模式,無疑又構成了一筆拼多多面向B端商家的占款,凸顯其對商家的強勢。2016-2017年,拼多多預收賬款為11.17億元、98.39億元,其規(guī)模是保證金的數倍。
從直銷賣貨,到在線廣告,拼多多綜合毛利得到本質改觀:2016年為-14.46%,2017年為58.56%,2018年第3季度為77%。
但是,拼多多仍然不能盈利。2018年Q1-Q3,拼多多凈虧損已達77.93億元,同比擴大了1345.83%。
虧損額的持續(xù)擴大,說明拼多多仍處于燒錢擴張的階段。
電商界燒錢第一名
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
拼多多的“神曲廣告”,在過去兩年席卷大江南北。據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的統(tǒng)計,2016年,拼多多市場營銷費用只有1.69億元。2017年,市場營銷費用激增至13.45億元。進入2018年,拼多多每一季的市場營銷費用都達到“天量”:Q1為12.17億元,Q2為29.71億元,Q3為32.30億元。
這意味著,拼多多幾乎把營收的全部都用于市場營銷,這是其虧損的主要原因。
除了投放大量廣告,拼多多在補貼方面亦不能免俗。
拼多多的補貼主要面向C端,采取簽到、邀請等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拼多多對補貼的會計處理方式與其他平臺不同。
京東、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對補貼的處理方式都是直接沖減收入,美團是沖減收入+計入銷售費用。拼多多采取的方式則是直接計入銷售費用,無形中增加了拼多多的毛利率。
事實上,以銷售費用率權衡,拼多多已是當今互聯網電商平臺中的“燒錢第一名”。
2016-2017年,拼多多銷售費用率分別為33.5%、77.1%,2018年中報則達到102.3%。而同時期的友商數據,大多維持在30%以下,且多數公司還在下滑。也就是說,2016年以來,只有拼多多的銷售費用率在以近乎“瘋狂”的姿態(tài)猛漲:絕對值與銷售費用率同步激增。
一般情況下,可以用銷售費用復合增長率與營收復合增長率(或是GMV復合增長率),來判斷燒錢的“節(jié)奏”。
當銷售費用復合增長率<營收復合增長率,說明營銷效果顯著,可以繼續(xù)加大營銷;
當銷售費用復合增長率>營收復合增長率,說明營銷手段已不能帶來顯著增長,應該適當減少營銷;
當銷售費用與營收的復合增長率皆為負,說明可以加大營銷手段來提振營收;
當銷售費用復合增長率為負,營收復合增長率為正,說明品牌壁壘已建立,后面只需保持適度營銷即可。
拼多多仍未發(fā)布2018年財報,但是可以預計其營收、GMV復合增長率都顯著大于銷售費用復合增長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拼多多仍可策馬狂奔,將其“神曲”投放于各大廣告渠道。
有意思的是,拼多多的友商們大多已處在“撤退”的邊緣。京東、阿里巴巴、美團的營收復合增長率都已非常接近銷售費用復合增長率,亞馬遜甚至已經開始進入營銷乏力的階段。這種局面其實為拼多多留下一個營銷真空期,相對投入較少即可成為市場的“主角”。
事實上,拼多多的迅速崛起,踩中了目前全球企業(yè)發(fā)展的兩個趨勢:其一是轉嫁成本,拼多多從直營變?yōu)槠脚_;其二是掌握用戶,拼多多通過反向復制積累了大量流量。
挾用戶以令上游,是拼多多帶來的啟示。
評論
全部評論(5)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