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和你一起讀著這篇文章的人,捧著一個發(fā)光的屏幕。他們來自各式各樣的城市,我想絕大多數(shù)是北上廣深這樣的超級都市,有些會在國外,當然也有的會來自更小規(guī)模的城市。
這些地方各有不同,但是越來越像。
想想和你一起讀著這篇文章的人,你們平時的生活,享受到的一切。尤其在大城市,幾乎隔日到達的電商、24小時的外賣和便利店,無現(xiàn)金社會、地鐵口的共享單車、在家叫好滴滴的車再下樓,甚至不必再帶充電寶出門。
已經很少停電了,意味著夏日24小時的空調,自來水管里嘩嘩流出的清潔水源,24小時都可以洗熱水澡。來自全世界的商品在這里都可以買到。
是的,這是過去帝王都無法想象的“物質生活”,很多人將其當作現(xiàn)代比過去任何時代都偉大的證明。
一、城市的勝利
我剛大學畢業(yè)的時候,是北京舉辦奧運的2008年,上面提及的諸多互聯(lián)網(wǎng)便利服務都還未出現(xiàn)??赡芰詈芏嗳梭@訝,那時微信和微博都還沒有問世。
但不管如何,借奧運之機大興建設的北京已經是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市,對于一個初入社會的人而言(在那個年代,大學生還不像現(xiàn)在這樣如此頻繁地走出校園),城市,尤其是北京這樣的巨大都市,依然時不時帶給我很大的震撼。
這種感覺,現(xiàn)在我們都熟視無睹了。
對于當時的我,城市這樣的形態(tài)似乎有無限可能,如此多的人在城市集中生活合作,他們積累的一切,加上日新月異的信息科技,可能產生何種新的商業(yè)模式與城市形態(tài)?伴著那個熱氣騰騰的奧運夏天的,是第二代iPhone的問世,是網(wǎng)速翻倍的3G版本??上肽鞘莻€對城市生活充滿憧憬的年代。
就這樣,城市高速發(fā)展著到了2010年,那時上海舉辦了世博會,口號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又是一個排著隊圍觀奇觀的夏天。
“上海世博會”期間,隨處可見的標語
說到2011年,一本著名的書籍出版,是愛德華·格萊澤的名著《城市的勝利》,這本書的副標題道盡其對城市的判斷:“我們最偉大的發(fā)明——城市如何讓我們變得更加富有、智慧、綠色、健康和幸福”。那時我剛剛開了商業(yè)咨詢公司,格萊澤對城市的樂觀成為了我彼時重要的啟發(fā)和極其關注的話題。
又過去8年,上面我所提及的一切服務都已經實現(xiàn),我們還擁有抖音和不勝數(shù)的手機游戲。還將擁有無人駕駛汽車,AI自動服務,VR世界。
城市勝利了嗎?當然,中國的城鎮(zhèn)化率從2008年的46.99%已經上漲至去年的59.58%。
然而,這個最偉大的發(fā)明讓我們富有?智慧?綠色?健康和幸福嗎?我的看法已經和2008年完全不同。
二、真“城市病”
我還要說這個詞匯,“城市病”,但我完全不是要說霧霾、擁堵、物價或資源緊張。我要說一種“真正的城市病”,既然是一種病癥,這病不是隱喻性的,這是我們每人切實可以犯的,真正的病。
我在“李想主義”專欄的第一篇文章——《隨處可見的人臉識別,意味著什么》中,就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如今的我們,對無現(xiàn)金社會津津樂道。
但回想手機支付如此發(fā)達之前,我從未聽過任何人抱怨身上帶錢是個麻煩事,或者現(xiàn)金付費會帶來“難以計算”或什么別的問題。但是,現(xiàn)在假設你在一個便利店中排隊結帳,你前面一位老年人開始打開錢包,從中拿出紙幣,收銀員開始找零,你即使頗有修養(yǎng)地在后面耐心等待,也難免升起一股“時間被浪費”的感覺。
舉這個例子,我是要說移動支付不好,有什么大問題嗎?當然沒有。我們該放棄移動支付嗎?當然不應該。
但奇怪的,這個處境,就是真正的“城市病”,請聽我慢慢給你講。
這個病,與我們都想抱怨的996工作制、釘釘、你老板的苛刻、你客戶的不耐煩,親密關系中的不理解…是同一種病。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在幾乎所有問題上,都看到或多或少的“城市的邏輯”,今天我要與你一起揭示的,就是這種“城市病”。
三、空調的代價
“空調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不只是一個笑談,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確實說過這句話,因為空調讓熱帶地區(qū)的發(fā)展成為了可能。
不過高溫天氣不必遠到新加坡,縱貫中國南北,夏天都有高溫天氣。按照2018年統(tǒng)計,全球住宅和商業(yè)空調用電量,我們已經獨占34%,高出第二名的美國14%之多。且空調用電高峰是夜間,基本需要依靠化石能源供電。不過我想空調費電不是讀者們關心的問題,也不是我今天的重點。
空調的真正代價,與“移動支付”一道,他們都是極其合理的“單行道”——只要享受過空調,就很難回到沒有空調的時候。
但我想,這個結論大多數(shù)人會本能地反對,因為任何人都有經驗,即便在夏日不得不出門,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憑什么說難回到沒有空調的時候呢?
不過我想提出的,一個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事實是:你已經不可能在盛夏時節(jié)不開空調了——不是理論上不可能,理論上當然可能,而是實際上你不可能。
導致實際不可能的恰恰在于,需要你在盛夏時節(jié)挑戰(zhàn)自己不開空調,這“沒有必要”。
也就是,你買了空調,電費也不貴,在超過30度的天氣里,開空調是唯一“理性”的事情。不管是擔心能源短缺,還是為了鍛煉意志力的緣由,都不足以令我們關掉空調。
同樣,不管是為了關心外賣送餐員的緣由,還是身體健康的緣由,面對任何一次可能點外賣的時機,放棄不點都“沒有必要”——少點一次外賣誰也救不了,吃一次外賣身體健康也不會有根本性的損害。而且如果不點,倒要浪費個出門吃飯的時間。
同樣,不管是為了不讓人裝瘋賣傻的緣由,還是因為降低娛樂的緣由,下一次不看抖音也“沒有必要”。只有你不看,全國還有幾億人看,且人生很長,每天花一些時間娛樂,也沒有耽誤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恰恰如果不看,倒反而影響今天的心情。
這就是空調的代價,和城市病的真正病因了,整座城市就是由這樣理性而便利的一個個微小設施構成:空調、電梯、出租車、電子商務、電子支付、便利店、手機娛樂APP、餐館咖啡,任何一個都是理性而便利的,放棄任何一個都“沒有必要”。而組合到一起,就是我們的整個生活了。
四、那些對你有害的“沒有必要”
一切都“沒有必要”放棄,是真正的城市病。
對于一個企業(yè)老板而言,在其他企業(yè)都在996的情況下,他(她)自己的企業(yè)實行“朝九晚五”的意義何在呢?能夠一手改變競爭態(tài)勢嗎?能夠凈化行業(yè)氛圍嗎?再說了,就算996,員工會抱怨一下,也很少人會真的辭職。反而如果我網(wǎng)開一面,不讓他們加班,整個企業(yè)的勞動時間還下降了。
在這個時候,放棄996對企業(yè)老板而言“沒有必要”。
那甲方壓榨乙方呢?需要關心乙方的人員嗎?就算我關心了,其他客戶也未必會關心,且我與他也不是永遠一起合作,壓榨也是有限的次數(shù)。如果今天不壓榨他,就會用更長時間完成任務,在這個時候,不壓榨乙方同樣“沒有必要”。
從外賣到滴滴,到外賣平臺和滴滴的企業(yè)人員,我們的方便正是依靠著“采購他們的服務”。他們的員工為了APP可以每周發(fā)布新版,也需要996的工作,他們的微信號運營人員,為了流量,也需要每日更新內容。
然而,在這個巨大的分工社會,我們又何嘗不是其他人采購的服務和商品?有時候是客戶,有時候是雇主,他們的便利性,當然就依靠我們來實現(xiàn)。這件事,幾乎沒人能逃得了。為了放棄他人的便利性對你網(wǎng)開一面,是同樣的“沒有必要”。
五、“更多,更爽,更少等待”
這是“城市”這個發(fā)明的迷人之處,我們的生活有更多選擇,我們活得更加舒適,且我們獲得一切服務的等待時間都在縮短。這根本難以抵御,放棄任何一個都“沒有必要”。
打開外賣軟件,有上百餐廳,淘寶上也有無數(shù)商品可以比價,抖音上有刷不完的短視頻,每年都有無數(shù)的游戲可供選擇——那么同樣,你的老板也想一次性要求你做多種的方案以供選擇。
動動手指,就有外賣即刻上門,你甚至可以在晚上11點找到修手機、修電腦的上門的服務,24小時的便利店讓你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買到東西,下班回家刷淘寶,還有小二在即時回答你的問題——那么同樣,你的老板也希望在他醒著的時候,你可以隨時回復他的信息。
充滿高效的“1小時達”、“7·24小時服務” | 圖源:達達官網(wǎng)
吹著空調,吃著更辣的火鍋,二倍速看完一部爆米花電影,已經不可能讀完200頁以上的書籍,或看完一部比較悶的好電影——那么同樣,你的老板和客戶也會品味缺乏,對于你精心制作的內容,他們會毫無耐心的粗暴否定。
我們都知道該如何反駁老板和客戶,長時間加班,員工真的有好的狀態(tài)嗎?加班時間有什么了不得的成果嗎?甲方逼迫乙方,多那幾版方案修改或幾個選擇,真的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嗎?那同樣,開不開空調,出那一點點汗,真的有什么區(qū)別嗎?為了不出門點了外賣,省下來的那半個小時,真的干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嗎?
城市平等地向所有人提供了這樣生活的可能——更多選擇、更爽、更少等待。但每個人也要付出同樣的代價。
也不要太抱怨你沒有從多付出中獲得足額回報。在家叫出租,訂外賣,快遞費用,上門維修,這些服務在中國都挺便宜。
法蘭克福學派的現(xiàn)代學者哈特穆特·羅薩有一本一目了然的社會批判書籍,叫作《新異化的誕生》,描述的就是這樣一個世界。
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里,一切都在加速,包含著我們索取的和別人向我們索取的。這樣的加速將絕大多數(shù)人都囊括在其中,在這樣的加速進程中,一定沒有富有、智慧、綠色、健康和幸福。
六、習以為常的生活,實際上是一種“奢侈”
很容易明白,老板要求996、甲方要求無限制的修改,都是不合理的要求,作為購買他人勞力的人,這是一種貪婪。
那么反觀我們自己的生活,也很容易明白,從空調,到外賣,到抖音,到共享單車,這也是一種貪婪,一種奢侈。
從我們的調侃中,透露著城市人對空調的依賴
這恰恰就是“奢侈”這個詞本來的含義,這個詞并非是“高級”的同義詞,它的意義就是“過度的”、“太多的”。我們確實有太多的選擇了,太多的便捷了,太少的等待,太過舒適的生活。這些看上去都理所當然,但這些都是奢侈。
還要我證明嗎?匯豐銀行的一份調查顯示,年輕人的消費負債是月收入的18.5倍,他們人均負債12萬元,我想很多讀著這篇文章的人,也忍受著生命中不可承擔的負債之重。負債的又何止是年輕人呢?滴滴公司2018年巨虧109億元,其中司機補貼113億,如果這113億不支出,難道滴滴就可以盈利4億元嗎?當然不是,這一定意味著司機數(shù)量的巨降,打車時我們要么支付更多,要么更長的等待。
共享單車的奢侈不可持續(xù),滴滴的奢侈不可持續(xù),年輕人們負債的奢侈不可持續(xù),誰又能保證我們城市生活的奢侈,竟然獲得額外的青睞,就可以持續(xù)呢?
要開始慢慢從這個角度看待生活,這些看上去都是生活的基礎了,空調,熱水澡,免費的娛樂,電商,外賣。但其實這些東西都是不應該的“奢侈”,而“奢侈”,在哪個文化中都是腐蝕性的。
七、城市,一種整體的生活風格
我愛空調這個例子,這個舒適的,遙控器上有“強力”按鈕,高耗能的電器,簡直是城市生活風格的完美縮影。它沒起什么關鍵作用,卻不可或缺,要說它有多大的害處,也說不上。
這簡直就是城市人的寫照,他們沒起什么關鍵作用,卻不可或缺,要說他們能有多大害處,也說不上。
從每個白領,到地產中介,到給你電話的網(wǎng)貸專員。這些細細的瑣碎的一切,構成的卻是一個整體的生活風格,里面有我們難以割舍的一切,為了這些,我們過上所謂“帝王都難以企及”的物質生活。
上篇專欄文章《我為什么不想為“科技進步”拍手叫好》中,一位讀者的留言
就是這個生活,糟心的,令人難受的,給予我們一點快感,卻給我們更多痛苦的生活。
在“理論上”,城市可能更好嗎?當然,城市可以有無限可能,你可以設想一切人和人高度集約的生活與合作,擁有更好秩序的烏托邦,我還曾經為這個夢想創(chuàng)了業(yè)。
但也許正是如此,我才真的學會了“理論上”不代表“可實現(xiàn)”,別看落在紙面上簡單,大多數(shù)人在討論問題時,都分不清“理論上”和“可實現(xiàn)”。這不是悲觀主義,而是一種直面問題的“現(xiàn)實主義” ,絕大多數(shù)人的所謂“現(xiàn)實主義”,其實僅僅是“放棄主義”。為何放棄呢?恰恰是在我們可以有任何烏托邦之前,城市的奢侈生活早已經腐蝕掉每一個人,畢竟人只擁有有限的意志力和自控力。
這種奢侈生活風格是一個整體,沒有從細節(jié)上變化的可能,如果僅僅停止外賣,或關掉空調,你只會顯得更蠢,這些改變都“沒有必要”。
如果沒有某種根本上的視角轉變,城市生活會成為我們唯一可以想象的生活方式。我明白很多人認為我們正在等待著科技的救贖,不管是可控核聚變給我們近乎于無限的能源,還是AI代替完成我們不愿意做的所有事務,在那之前,我們可以縱情享受,何種奢侈都不過分,因為技術永遠跑在我們前面。我可能要給這種想法潑一點冷水,你可以看我的上一篇文章。
我當然也不會認為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是可能的,如果我們克服了“城市病”,一定是我們艱難的克服了我們自己,這是以后的話題了。
城市勝利了嗎?當然。那么城市人呢?
要我說,我們滿地找牙,一敗涂地。
本文來源:看理想,作者:李厚辰
評論
全部評論(1115)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