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于光大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一年365天,于光大要“飛”近200天。即便已是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時代,他仍然堅持親自做“田野調查”,對企業(yè)和項目進行實地走訪。
偏居重慶,于光大所執(zhí)掌的盈科投資此前一直屬于名不見經傳的投資機構。直到兩年前,重慶本地財經媒體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京東數(shù)科、科大訊飛、準時達、浪潮云等“獨角獸”企業(yè)的背后投資機構都隱現(xiàn)盈科投資的身影,于光大和他的投資履歷才開始被密集挖掘,他也成為西南創(chuàng)投行業(yè)的代表性人物。
然而,與那些習慣生活在閃光燈下的知名投資人不同,于光大依然保持著一貫的嚴謹、低調。
股權投資有一個公認的規(guī)律叫“二八定律”,意思是每投10個項目有2個項目順利就叫做成功。在于光大這里,盈科投資所堅持的其實是“八二定律”,即10個項目中要成功8個項目。因此,于光大和盈科的團隊實際上是把投資做成了苦差事,是一鋤一鎬深耕出來的。
成立短短幾年時間,盈科投資在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5G基礎設施,先進制造,大健康和可塑性消費服務領域持續(xù)深耕,今明兩年預計會有多個項目集中退出,至少有5家被投企業(yè)實現(xiàn)IPO。
于光大說,這只是一名價值投資追隨者應該做的。
行走的投資人
在私下場合,于光大是那種“擁有有趣靈魂”的投資人。
酒量不行,卻喜好宴客。于光大讀書的時候,曾拿過足球和短跑的國家二級運動員,現(xiàn)在踢起野球來也能做出大幅度拉球、馬賽回旋等高難度動作。
然而,在工作中,于光大呈現(xiàn)更多的是嚴謹和執(zhí)著,甚至有一點固執(zhí)。
盈科投資有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小會議室,于光大常在這里組織項目的研討和辯論。由于交鋒的雙方總是過于激動,爭吵的聲音甚至會傳到辦公室外的走廊上。于光大對此并不在意,堅持“道理不辯不明”,索性給這間會議室安裝了厚重的隔音玻璃。
不盲從,被于光大定義為盈科投資最重要的投資原則之一,這可能與他的早期工作經歷和風格有關。
于光大的職業(yè)履歷堪稱全面。
大學的時候炒股,畢業(yè)后就到國資證券公司做操盤手;后來轉戰(zhàn)銀行,又做起風格迥然不同的信貸與風控;積累了很多的項目案例后,又來到一級市場,操盤做投資、企業(yè)并購。
2006年,當時國內某大型上市紡織龍頭企業(yè)旗下一家國有紡織公司,向于光大供職的銀行申請了一筆5 000萬元的貸款。
當項目轉至于光大手里時,貸款申請已經審過2輪,并有幾百億元的擔保加持,多數(shù)人都認為放貸萬無一失。
然而,于光大卻重新審閱了對方的財務報表,憑借過去做操盤手時對行業(yè)的了解,懷疑其利潤作假。于是,他孤身一人去對方所在城市暗訪了3天。
第一天在市區(qū)來回打出租,與的哥攀談,因為的哥消息最靈通,了解到這家企業(yè)并不景氣。第二天在工廠外飯店蹲點,觀察進出車流量,發(fā)現(xiàn)門口死氣沉沉;第三天跟著貨車司機混進了廠區(qū),結果車間里聽不見機器聲,貨品上積滿了灰塵。
憑借這些實地調查,于光大連夜寫了一份11頁的風險提示報告,果斷停止向該企業(yè)放貸。
2個月后,該大型上市紡織龍頭企業(yè)便突然倒閉。九部委聯(lián)合成立專案組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其編制虛假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已從其他銀行騙取了20多億元的貸款。
這就是當年轟動一時的“升匯集團騙貸案件”,于光大是其中為數(shù)不多的“幸免者”。
堅持做實地的“田野調查”,如今已成為于光大的職業(yè)守則。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是,20多年的職業(yè)履歷,于光大親自調研過的企業(yè)、項目數(shù)量超過1 300個,由此避開的“坑”數(shù)不勝數(shù)。
如今在盈科投資,項目盡調與風控流程重要且獨立。
于光大在業(yè)內擁有廣泛的資源和人脈,盈科投資經常能夠對接到由合作投資機構推薦來的項目,其中不乏由知名投資機構推薦來的明星項目。于光大和他的團隊始終堅持,對這些項目進行獨立完整的盡調,只有符合投資原則和要求的項目才考慮跟進投資。同時,盈科投資對項目匹配自己的風控體系,確保投資資金安全,即便遭遇項目清算也能最大程度挽回損失。
同一件事,堅持一時是一種行為主義,堅持20多年則是一種心境、精神,或可稱作投資哲學。
那么,盈科投資的初心是什么?
面對《商界評論》雜志的專訪,于光大給出了他的答案:堅持做精準投資。
精準投資的奧義
盈科投資不做“撒錢”的事情。
撒錢,指寧可投錯,也不愿放掉一個。這曾是幾年前被奉為“真理”的知名投資機構信條。
與此截然不同,于光大制定了精準投資的“三不”原則,除了前述的“不盲從”,還有“不追求‘高大上’”“不湊熱鬧”。盈科投資從成立起便只做價值投資和產業(yè)鏈深耕,偏離這一投資邏輯的事情,即便再有吸引力也不能做。
“三不”原則的背后,其實是一家投資機構的初心從“二八定律”向“八二定律”的轉變,為投出的每一分錢負責。
2015年,跨境電商風口崛起,賽道中不斷涌現(xiàn)大額投融資事件。
于光大的做法是,通過大量走訪,對跨境電商行業(yè)做直接的取樣調查,所有認知重新再建。結果,于光大和盈科團隊在短時間內實地調研了60多家跨境電商公司,對行業(yè)的了解到了“對方一開口,就知道要說什么”的程度。然而,隨著調研的深入,于光大對跨境電商的態(tài)度從一開始的興趣盎然,逐漸變得興味索然,“沒有一家公司特別突出,找不到任何競爭壁壘。”
雖然是“白作功”,于光大卻覺得很值得。盈科投資的理念是,不會依據(jù)知名投資機構的入局與否,來影響自身的調研流程,放棄獨立判斷。
不過,判斷一個項目并不是最難的事情,做精準投資最困難的事情是身處“與多數(shù)不同”的窘境中,還是否能堅持只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的真理。
2016年,科大訊飛啟動定向增發(fā)計劃,所得融資用于其人工智能產品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
2016年看人工智能,就仿佛2014年看云計算,多數(shù)人都看不懂。
而且,當時科大訊飛的情況并不樂觀,利潤只有兩三個億,市值卻高達兩三百億元。機構投資者紛紛以市值缺乏支撐依據(jù),鎖定期長,投資風險較大為由拒絕投資。盈科投資的部分投資人也提示于光大,不要蹚這灘“渾水”。
然而,于光大卻通過扎實的市場調研,發(fā)現(xiàn)了科大訊飛人工智能項目的特殊價值。
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技術是以語音為主的人機相互為呈現(xiàn)場景的,科大訊飛在語音領域擁有國內最強大的技術積累,僅相關研發(fā)人員就超過3 500人,可能比主要競爭對手的總和還要多,且其產品已經應用落地于多個成熟場景。更關鍵的是,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5G、大數(shù)據(jù)、云等技術的成熟,萬物互聯(lián)時代到來,海量數(shù)據(jù)不斷涌現(xiàn),已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和落地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準備。
于是,幾乎是在其他機構的愕然當中,盈科投資率先表示愿意參與科大訊飛的定向增發(fā)。
可想而知,于光大當時遭受了巨大的質疑,來自LP的壓力從四面八方傳來。于光大苦口婆心地向投資人做解釋工作,激烈的爭吵時有發(fā)生,最困難的時候,連團隊內部也傳出不同的聲音。
被質疑包裹的痛苦持續(xù)了半年多的時間—在人工智能風口的突然而至下,科大訊飛迎來爆發(fā),營收在短時間內翻了4倍多,市值也扶搖直上,連續(xù)突破400億元、500億元、600億元、700億元……當初棄投的機構又紛紛高價入場。
這次逆市思考的投資,讓于光大名聲大噪,LP們對他的專業(yè)調研和判斷力心服口服。但是,于光大依然保持著冷靜的態(tài)度,把這次成功歸納為盈科投資理念上的成功。
于光大說,如果把一項投資決策拆分為數(shù)個階段,投前的募資、盡調、研究、風險控制才是一家投資機構最能夠把握的部分,而投后管理、退出則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并不由投資機構主導。
盈科投資所擅長的,正是做好投前的工作,也就是最能夠把控的部分,滿分100分做到90分以上,由此最大程度地保證“八二定律”的實現(xiàn)。
翻閱于光大的投資案例,類似科大訊飛的項目比比皆是:多數(shù)機構不看好,盈科經調研后逆市入場,最終翻轉形勢。這些案例的背后,始終隱現(xiàn)于光大對核心價值、競爭壁壘,或可稱為企業(yè)硬核的艱苦挖掘。
比如對百度金融、360金融、京東金融(京東數(shù)科的前身)的項目決策。雖然京東金融已經連續(xù)虧損了4年,但是,以支付場景的成熟、交易流量的可持續(xù)等硬核考量,于光大堅定不移地選擇了京東金融。事實證明,這次基于對項目深刻理解的投資相當明智,京東金融投后一年便扭虧為盈,目前已成為綜合實力僅次于螞蟻金服的互聯(lián)網金融科技公司。
然而,要堅持每一筆投資都做到90分以上,也便意味著:投資沒有捷徑。
沒有捷徑就是捷徑
2019年底,盈科投資確定了2020年上半年的8大重點跟蹤項目。始料未及的是,新冠疫情突然爆發(fā),不確定性陡然升高。于是,盈科投資重新組織了項目研討,以更高的項目標準進行篩選,最終只保留了1個跟蹤項目。
在更為突出的不確定性下做到90分以上,成為于光大和他的團隊全新的課題。
其中的解決之道或許是,坦然接受各種不利,不做任何改變。
盈科投資副總經理蔡偉,與于光大搭檔多年,早已習慣了與種種新挑戰(zhàn)的不期而遇。這位曾參與“3·27國債事件”的幕后操盤手,很多時候都與于光大一起沖在了項目考察的最前線。
浪潮云,是中國最具核心競爭力的云計算、云服務企業(yè),在行業(yè)和資本層面都享有極高的地位。按照慣例,作為一家明星企業(yè),浪潮云的機構名單中應該并不包括盈科投資。
然而,2020年3月,浪潮云宣布其已完成C輪融資,盈科投資與知名企投家盧志強麾下的泛海投資集團并列成為聯(lián)合領投機構。消息傳出時,許多財經媒體甚至完全未掌握盈科投資的具體信息,《重慶日報》更整版報道了該事件,稱重慶突然冒出一家專門投資“獨角獸”企業(yè)的“本土基金”。
真相就是,于光大與蔡偉從2016年起便著手對云計算產業(yè)鏈進行研究和深耕,其中對浪潮云進行了綿密的接觸和調研,從最開始的“不認識一位高管”到“與所有高管都很熟悉”。在這個不斷碰壁與摸索的過程里,盈科投資逐漸獲取了浪潮云的信賴和認可,并得到了對方最高的評價:盈科投資是對浪潮云行業(yè)前景、技術指標、財務數(shù)據(jù)等解讀最專業(yè)、最全面的投資機構。于是,雙方在走完商務盡調、財務盡調和法務盡調的全部盡調流程后,在2019年底完成投資合作協(xié)議。
從不可能到成為必然,盈科投資的行業(yè)精耕深度總是超出想象。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項目都能成功。
2018年,通過行業(yè)深耕,于光大發(fā)現(xiàn)了2位軍工領域的科學家,其掌握的5G高端技術高度匹配國家5G戰(zhàn)略,技術一旦完成軍轉民將立即形成強大的技術領先優(yōu)勢。
然而,2位科學家雖然都有創(chuàng)業(yè)的欲望,卻各自都不服氣對方,拒絕開展合作。于光大和蔡偉分別公關2位科學家長達一年多的時間也無濟于事,最終只能放棄。
兜兜轉轉,總有遺憾,于光大依然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堅持做正確的事總是比一時的爆發(fā)更為重要。在盈科投資公共辦公區(qū)的墻上,掛著最近3年被投企業(yè)的牌子,其中幾乎沒有“失手”的案例。
盈科的新基金一般只需要2~3周就能完成募集,顯然這也是LP對GP的最高評價。
于光大說,他仍將堅持精準投資的精神,做到“八二定律”,做到90分以上。
或許,盈科投資已經帶來一種更值得信賴的投資觀。
評論
全部評論(806)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