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3年前的夏天,30歲的Gai(說唱歌手周延)用這句話交換了一張留在舞臺的入場券,也開啟了方言Rap的新世界大門。這句話,同時也讓重慶火鍋底料意外“出圈”。
對于這件“傳家寶”,重慶人握在手里、含在嘴里,多年來不與外人分享。對外地人來說,“底料廠”“炒料師”這些字眼更是見都沒見過?;疱伒琢暇烤乖趺?ldquo;吃”?這個問題牽出一條蟄伏多年的隱秘產業(yè)鏈。
重慶“麻辣火鍋”派系爭霸,靠一鍋秘制底料打天下的傳統(tǒng)老火鍋,在艱難征戰(zhàn)中殺出一條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越來越多外地游客,來到重慶要吃火鍋底料煮出來的“老火鍋”。苦熬多年,終于成為半個主角時,拿著鐵鏟、站在鐵鍋前揮汗炒料的人,已經所剩無幾。
“握著手藝的人找不到地方炒,到工廠下訂單的老板越來越多。”重慶一位從業(yè)16年的“老炮兒”近日告訴《商界》記者,如今在重慶,因缺乏“土壤”和“空氣”,炒料這門民間技藝正在衰落。
同時,一家又一家網紅火鍋一戰(zhàn)成名,為新入場的火鍋店老板制造經營神話,之前靠口味打天下的人,正面臨一個因市場“變味”而悄然改變規(guī)則的火鍋江湖。
炒料“直播間”:現(xiàn)炒現(xiàn)招學徒
老劉萬萬沒想到,5年后,在“四桌火鍋”店門口,支起的不是更多桌子,而是一口大鐵鍋,鍋底還舔著火。更不曾想到,直徑1.1米的鐵鍋前,還多了一個鏡頭。
重慶南岸區(qū)環(huán)湖路某支路,一排臨停車長期擋住入口,老劉的店在梯坎下面。小店桌子不過10來張,“藏”得很深,即便下到店門口,還得抬腿再下幾層,才能進店。
5年來,老劉待在這爿店的深處親眼目睹了一場“巨變”,當年拿著錢到處尋加盟的人少了,“部分人自己炒料開店,更多人放棄了。”他發(fā)現(xiàn),重慶火鍋的消費版圖在擴大,傳統(tǒng)老火鍋底料的味道也慢慢變了。
老劉喜歡自稱掌柜,但除了管賬,買菜、炒料樣樣都是自己來。像他這樣“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在重慶已經找不出多少家。前幾年,四桌火鍋一直只有4桌,可擺放面積為40多平方米。老劉把隔壁門面也租下來,作為他炒料的工作間。右手炒好、左手下鍋,在重慶火鍋比拼“個性化”“差異化”的市場競爭中,老劉的店不僅活下來了,還活得越來越好,桌子漸漸從4張變成6張、8張、10張……
四桌火鍋的命運,被老劉緊緊拽在手里,一起死磕的還有這鍋底料。6月底,《商界》記者來到老劉的店里,見證了一鍋160余斤的火鍋底料現(xiàn)場炒制的全過程。
火鍋好不好吃,底料之功至少占4成。老劉認為,重慶火鍋的“標準”是底料建立起來的,盡管部分網紅店在試圖告別這套標準,但它的“魂”始終在。
炒料現(xiàn)場,一名劉姓學徒正在一位潘師傅的指導下,將“糍粑海椒”(業(yè)內固定說法,意指經過蒸煮后、用機器攪拌后的碎狀辣椒,重慶人習慣將“辣椒”稱作“海椒”)加進滾燙的油鍋里。潘師傅是老劉當年學習炒料的老師,現(xiàn)在被老劉拉來,共同運營這個“直播間”。
老劉眼里的巨變,有其他同業(yè)迅猛擴張后的落敗,也有友商謹慎試探后一腳踏入的廣闊天地,但更多還是因擴張速度過快,導致的成本壓力。
“做火鍋店要軟硬兼施,底料是許多人的‘硬傷’。”老劉說,一鍋能打(市場)的底料,既關乎口感、決定客人回頭率,背后還涉及原材料采購、底料加工等多方面的成本優(yōu)化。
根據(jù)重慶市火鍋協(xié)會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全市有近3萬家火鍋店,數(shù)量占全市餐飲門店總數(shù)的16.5%。重慶火鍋店主要集中在主城9區(qū),其中,內環(huán)以內區(qū)域火鍋店密度最大,每200米就有一家火鍋店。
光是火鍋底料的炒制,在競爭如此充分的重慶市場,差距早已拉開。
和其他少數(shù)同行不一樣,老劉開直播間炒料,不是做給客人“看”,而是想把這門絕活真正搬到臺前。平時喜歡搞創(chuàng)作的老劉認為,這是火鍋產業(yè)暗合“時代審美”最標準的呈現(xiàn)。并且,底料是一家火鍋店之本,也是火鍋店主日常的“生活敘事”。
市場早期的個性化底料炒制,共同成就了今天重慶眾多好吃的老火鍋。老劉放在鐵鍋前的鏡頭,每次要持續(xù)拍攝4~5個小時,“目前還是錄播,找到感覺后會正式開放直播。”老劉指著鏡頭前面的鐵鍋說,這鍋底料是客戶預訂的,炒好冷卻后要運往大足。
據(jù)了解,老板或專職炒料師自行炒料,一般是單店15桌以下的火鍋店,大概10天炒一次,一口1.1米的鐵鍋,單次炒滿的話,能產出300~400斤底料。
目前老劉手里有7個學徒,“以前拿錢想加盟的老板,大部分都轉化成學徒了。”老劉在鐵鍋背后的墻上貼上“師徒模式”4個字,下面是一行小字——“學門好手藝,開店心不慌”。的確,底料是很多人的痛點,也是有底氣的火鍋店一招制勝的法寶。
職業(yè)炒料師:分寸之間的闖關游戲
重慶3萬多家火鍋店的“個人命運”,脫離不了時代歷史進程。每家店燙煮的這鍋底料的命運,同樣也與店主“四兩撥千斤”的游戲緊緊相連。
“師傅跟我說得最多的是,你注意看海椒炒成啥子顏色了。”4年后,楊云回憶起當年四處學技術的經歷,記得最深的就是這句話。
海椒翻炒后的顏色,是重慶老火鍋底料炒制的命門,這是楊云自己琢磨和總結的,也是現(xiàn)在他反復告訴徒弟的話。
《商界》記者近日在與數(shù)位資深炒料人交流長談后,基本可以確認一點:海椒炒制過程中的“成色”,幾乎是所有職業(yè)炒料人共同面對的“技術關卡”——整個過程就像在玩一場闖關游戲。
楊云在渝北區(qū)金島花園附近的這家小店開業(yè)前,他的工作是為火鍋店專職炒料,是“味道顧問”。那幾年,他平均一周炒一大鐵鍋,其余時間不用開工,就潛心研究一件事—海椒炒制的成色。
從準備材料到底料炒制結束,大概需5個小時,但決定命運的瞬間,“其實就在分毫之間。”把濾干水分的海椒下到油鍋后,也就是“海椒味素釋放”的過程(物理層面就是一個“變色”的過程),是當年他的幾個師傅都化了重點的“必考題”。
“從鮮紅色到暗紅色,分寸之間,乾坤改變。”這個過程很漫長,炒料人須揮動鐵鏟、站在沒有空調的大鐵鍋前,在嗆鼻的熱辣油氣中不停勞作至少3小時,“辣椒在暗紅色和黑色之間”的拿捏,是決定一鍋底料成敗的關鍵。
楊云解釋說,之所以死磕海椒炒制的成色,原因是顏色主宰著辣椒最終呈現(xiàn)在底料中的口感和味道。“暗紅色是標準答案,它代表辣椒水汽完全被收干,同時辣味也被完全逼出來,它的香氣又被周圍的油收住包裹。”
這是炒料4年多形成的職業(yè)習慣,也變成楊云如今的一種本能反應。正宗重慶老火鍋一定是海椒、花椒、牛油、豆瓣這些“干貨”,一鏟一鏟炒出來的,沒有捷徑可走。“鄙視添加劑”,性格直率的楊云,直接把這句話寫在招牌上,掛在店門口。
然而,專職炒了4年底料的楊云,最后還是退出職業(yè)炒料人的隊伍。近幾年,底料代工廠在重慶迎來發(fā)展期,拿著配方去工廠下單的火鍋店多起來,“規(guī)?;?rdquo;“標準化”成了代工廠侵占底料炒制市場的必殺器。
“但凡自己炒,店都不大,如果同時營業(yè)幾家分店,就更吃不消了。”楊云坦言,拋開口味、個性化競爭差異,火鍋底料炒制這一行比較特殊,大多數(shù)同行都被“產能”掣肘。這時,必然會出現(xiàn)新的“社會分工”。
楊云向《商界》記者舉例,一般炒料用的是1.1~1.2米直徑的大鐵鍋,炒滿整口鍋,一次可出產底料300~400斤。“工廠的設備炒一次產量至少是雙倍。”此外,人工炒制要求的人力、時間等方面,也沒有競爭優(yōu)勢。
以肉眼可見的攻勢掀起全新經營變革,底料代工廠像鯰魚一樣,打亂原來建立和承襲下來的市場規(guī)則。
《商界》記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的職業(yè)炒料師,月薪分布在4 000至10 000元之間。高人力物力的成本,不僅限制了職業(yè)炒料這個細分市場的發(fā)展,也極大阻礙了“原創(chuàng)”現(xiàn)炒底料流通的發(fā)展進程。據(jù)了解,幾乎再難找到出售自家底料給同行的火鍋店家,因為這實在不是一門好生意,甚至根本談不上生意,純粹是在冒險。
“自己炒料的人,都是對口味有要求的,原材料自然不會差。”楊云透露,那么按底料炒制成本來計算,拋開人力、水電,一斤底料的成本就要14元,賣給客戶(火鍋店經營主)價格在20~24元,可以說毫無利潤可言。
10年底料老廠:手工料一定會等來春天
重慶火鍋店老板“四兩撥千斤”的經營哲學不變,變化的是“四兩”的權重逐漸從底料轉移到食材遴選、菜品研發(fā)和后期運營上。
但同時,重慶魔幻山城成為“網紅”旅游目的地后,“火鍋底料”的加速“出圈”,又適時為這門民間技藝爭取了時代腳本。《商界》記者近日調查了解到,重慶火鍋餐飲業(yè),正迎來全新的獨資、合資企業(yè)的入局。
一個普遍的說法是,在重慶,超過15桌的火鍋店,它的底料就有可能“外包”,而這指向一個未來可期的市場。
在重慶北碚和永川開了2家底料代工廠的楊領接受《商界》記者采訪時說,開店的資本和規(guī)模,使得越來越多的經營者追求統(tǒng)一化的“底料炒制”工藝,這是消費新場景建立后,必然會出現(xiàn)的行業(yè)趨勢。
據(jù)他估算,重慶目前營業(yè)的火鍋店,還有2~3成是自己炒料(包括自炒和招職業(yè)炒料師代炒),其余大部分都采取“外包”“外購”的模式。
“代工廠炒料近幾年發(fā)展迅速,不管是原材料的成本還是工藝水平,都有競爭優(yōu)勢。”楊領舉例說,比如相比10年前,同類原材料如辣椒、花椒、豆瓣,現(xiàn)在品類更多更齊,客戶被海量信息弄得頭大,反而無從下手。代工廠統(tǒng)一批量采購、批量檢測和把控,明顯更有優(yōu)勢。
此外,炒料的專業(yè)設備也更精確,“其中科學配比和時間把握,是自己炒料不容易做到的。”這就是為什么同一家店、同一個炒料師,每一批次的底料味道都不盡相同,這直接決定端上桌子的火鍋味道。
另外還有一個被大多數(shù)從業(yè)者忽略的是,原材料的“季節(jié)性”變量。“比如茂汶花椒、隴南花椒這些品種,客戶知道它們好,但其實他們從市場上買回來炒制的時候,很難掐準原材料最新鮮的時間點。”楊領說。
產地各方面在變化,種植出產的原材料實際上也有微變,顯然,規(guī)模代工能更好地應對這些變量。楊領的兩個底料廠,北碚這家經營了7年,永川經營了10年,他在火鍋底料行業(yè)已摸索了16年。
他見證了2003-2008年重慶火鍋店的一輪擴張潮,也親歷了最近幾年火鍋店在形態(tài)、規(guī)模等方面變遷迭代的完整過程。他認為,進入代工模式的底料炒制,并沒有開歷史倒車。
“客戶拿來的配方和代工廠的規(guī)模、效率是有效互補的。”楊領說,重慶大小代工廠基本分布在郊區(qū),保守估計有至少60~70家,“一家代工廠一個月炒200噸底料,算中型規(guī)模。”
這些廠子普遍采用“來料加工”和“統(tǒng)一制售”模式,但不管哪種模式,都以保留“個性化”、尊重重慶老火鍋工藝、打磨味道為前提條件。
放眼全國,在重慶出品的與火鍋相關的一切,都占據(jù)絕對的品質高地,這是一個在高個子中間再“掐尖”的經營藝術。楊領透露,據(jù)他所知,重慶開火鍋店的老板,一開始是自己炒料的,一般會堅持自主原則,但一旦擴大規(guī)模,“自己永遠是炒不出來的。”
好的東西永遠稀缺。在重慶火鍋的底料江湖,也許這是永恒的“宿命”,或者說是商業(yè)發(fā)展的“天花板”——規(guī)模和口味難平衡。
“但手工料一定還有一個春天,也許是3年,也許是5年,但一定會有的。”在重慶火鍋“老兵”楊領心中,“記憶中那一口老味道”始終有它的位置。
但這個春天真正來臨之前,重慶火鍋底料還需要面對許多繞不過的問題,還需講完一些沒來得及講夠的故事。
評論
全部評論(3932)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