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首歌愛上熊貓,用一段故事感受成都的安逸,用一部音樂劇講好一個中國故事。”
在現(xiàn)代藝術蓬勃發(fā)展的當下,如何讓新一代的觀眾接受戲劇的美學與內涵,成為新一代戲劇人所要思考的命題。帶著這樣的思索,極具四川本土特色的音樂劇《熊貓》于2022年應運而生。
這個全中國的原創(chuàng)IP帶著五只擬人化熊貓角色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熊貓步行街·熊貓劇院上演。
《熊貓》演出現(xiàn)場
愛與團結沖破黑暗
走進劇場,仿佛走進了竹林深處,全場運用竹子元素完成舞臺調度,區(qū)別于常規(guī)演出觀眾入場時的大開場燈,舞臺上仿若竹林秘境的幽深燈光向觀眾席蔓延開來,一場關于愛與團結的熊貓故事緩緩拉開帷幕。
該劇以成雙公主領導四位伙伴守護美麗家園和星球為主線,打造了五個性格鮮明的熊貓IP:勇敢堅定的成雙、敏感細膩的川仔、高傲酷拽的贊花花、力大無窮的風車車、憨態(tài)可掬的圓嘟嘟;八個充滿四川地域特色的角色:犟拐拐、妖艷兒、精抓抓·····并輔以幽默生動的表達,讓一趟冒險之旅充滿了活力和趣味。故事中五位熊貓勇士為了打開寶盒使出渾身解數(shù),面對龍的攻擊寸步不讓,體現(xiàn)著四川人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幽深的竹林布景折射出四川成都的宜居風貌和當?shù)厝嗣褓|樸安逸的生活景象,同時其中又蘊含著大量情感表達與人生哲理。
七十分鐘的劇情將愛與團結貫徹始終,劇中五位熊貓勇士在逆境中時刻保持積極樂觀、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團結一心將獨守地心的叛逆少年“龍”降服并治愈了他的“貪嗔癡慢疑”,最終成功守護了美麗家園和整個星球。
從一開始選拔勇士,到踏上征程、長途跋涉,最終感化叛逆少年“龍”,五只大熊貓一步步突破自我,沖破黑暗。劇目中的五位熊貓勇士,分別代表了中華文化中的智慧、仁愛、力量、謙遜和信仰。為了使情節(jié)展現(xiàn)不落窠臼,在七十分鐘的時間里,除了主線故事的徐徐展開,一條條鮮明又獨具特色的支線故事也圍繞愛與團結的主題娓娓道來。
成雙公主作為本次旅程的領導者,充分展現(xiàn)了女性角色的力量感,一箭射中靶心打開寶盒,取出寶石,開啟本次冒險之旅。在征程中,她勇敢自信,鼓勵隊友們不要放棄,用細膩和智慧連接團隊,成為主心骨。而劇中另外一只熊貓恰恰與這樣天生自帶光環(huán)的角色相反,川仔沒有過多的技能,沒有顯赫的身世,在整個劇情發(fā)展中,他的存在好似無足輕重卻又不可或缺。在他的身上,普通人的情感被表達得淋漓盡致,在支線劇情中,川仔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直面海椒面母親對他的那份關愛,大膽表達自己對成雙公主的欣賞與傾慕。
《熊貓》主演采訪現(xiàn)場
在主線與支線的串聯(lián)中,愛情、友情、親情從始至終,那些不獨屬于人類的情感表達在角色與觀眾之間搭建橋梁,細膩的表達、大膽的情感宣泄將沖破黑暗、沖破舞臺的限制,直達孤寂的地心深處感化“龍”,直達觀眾心底呼喚愛。
東方美學講中國故事
《熊貓》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和東方神韻的故事,因為該劇融合了川劇、川味嘻哈和川派雜耍等大量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元素,同時還融入了布偶戲、竹編技藝、自貢彩燈、武術和太極等異彩紛呈的中華非遺文化元素。從角色設計到臺詞演繹,整部劇充斥著四川地域美學和東方韻味。
自信樂觀的少女成雙是熊貓部落的年輕首領,她努力保護自己的家園,是部落的主心骨;喜歡唱歌、喜歡爬樹的棕色熊貓川仔往往在不起眼的角落將一份純善和樂觀帶給伙伴;來自大涼山的圓嘟嘟隨身攜帶花椒面,保留了熊貓憨態(tài)可掬的形象卻又機靈聰明;貴族出身、帶著明星光環(huán)的贊花花酷颯帥氣,被塑造成全新的俠客形象;力大無窮、脾氣火爆的風車車是鋼鐵直男的化身。
五只熊貓,五個全新的形象,是五種超越常規(guī)擬人化的熊貓角色突破。
除此之外,這部音樂劇還設計了八個角色形象,犟拐拐、妖艷兒、精抓抓等,從角色名中能讀出濃濃的四川方言味道,這也是該部音樂劇的亮點之一。
方言作為地域文化最鮮明的符號,最是能夠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劇中“你曉得個鏟鏟”“擺龍門陣”這些地道的四川方言表達通俗生動,營造了輕松愉快的氛圍,熟悉的語言沖破了舞臺的壁壘聯(lián)結到四川本地觀眾的生活日常,也能激起外地觀眾的好奇心增添趣味性。
五只熊貓來自四川的不同地點,從大涼山到九寨溝,他們身上也自帶各自地區(qū)的不同特色,從花椒粉、海椒面等四川特色佐料到川劇、川味嘻哈、川派雜耍等四川非遺文化,這些四川元素的添加為該劇增添了濃濃的地域味道。
同時,竹編技藝、藏族編織品工藝、自貢扎染工藝的服飾與配飾的運用,讓整部音樂劇充斥著中國韻味美學,如“成雙公主”的裙子運用了皮影的創(chuàng)作元素,在皮質表面刻上了熊貓和林麝等小動物。非遺藝術本身蘊含的文化價值與美學價值,也賦予了作品鮮明的地域風味與傳統(tǒng)美學意蘊。
演出現(xiàn)場
從四川地域特色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熊貓》不僅是一段故事,更是一種歷史文化的沉淀。這不僅是一部音樂劇,更是一種中華文化輸出的方式。這一部劇作為全國獨一份的原創(chuàng)IP,不僅講好了四川特色,更傳播著中華故事。
人與自然 和諧共生
熊貓生活在竹林深處,生活在天府之國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中。不管是整部音樂劇的舞美設計還是臺詞演繹,都將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融入其中,讓觀眾在看劇的同時進行思考,寓教于樂。
竹葉風聲,流水潺潺?!缎茇垺吩诖笮茇埑砷L歷險的故事里,充分展現(xiàn)了天府之國自然環(huán)境之秀美和中國生物多樣性之靈動,以動物之眼折射出人類生態(tài)保護觀念的深刻轉變。劇中性格各異的熊貓勇士,以及羚牛、金貓、金絲猴、孔雀、林麝等珍稀動物,鋪陳出一幅萬物有靈、休戚與共的詩意畫卷,生動展現(xiàn)了創(chuàng)作團隊對生物多樣性的尊重和對生命的敬畏,體現(xiàn)了成都這座花園城市與自然共融的關系。
結語
“以跨地域、跨文化的精神集聚,在成都城市肌理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上,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這是制作人李盾對于音樂劇《熊貓》所傳達理念的總結。
音樂劇《熊貓》植根于成都城市肌理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沃土,是中國首部熊貓主題駐場音樂劇。作為獨一份的原創(chuàng)IP,這部音樂劇塑造的五個熊貓角色取材于四川,又融合了中國非遺元素,可以說是在音樂劇界史無前例的開創(chuàng)性表達。
該部音樂劇從四川走向全國再走向海外,已然成為成都和四川的一張名片?!缎茇垺凡粌H能讓中國觀眾有文化認同感,還將憑借國際化的藝術語言,打破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引起全球觀眾的共鳴。
記者:李青玲;攝影:謝夢敏;攝像:王雪嬌;編輯:曹玉
評論
全部評論(10)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