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變賣旗下資產,本來有希望單季扭虧為盈的東芝,卻因為美國核電站業(yè)務再次陷入困境。這使得本已巨虧的日本百年老店雪上加霜,甚至陷入資不抵債的危險處境。
過去幾個交易日,東芝股價的累計跌幅超過40%。這家曾經因為家用電器而享譽全球的消費電子巨頭,近年來的業(yè)務重心已經轉向核電和芯片領域。但流年不利,在2011年福島核泄漏事件中遭遇打擊之后,東芝再一次被核電拖入泥潭。
東芝、索尼、夏普和日立,這些國人耳熟能詳的日本消費電子巨頭,正集體遭遇著利潤下滑、虧損甚至被變賣的危機。
身陷美國核工程泥潭:東芝可能資不抵債
12月29日,東芝股價再次下跌16%,加上此前兩天的暴跌,東芝股價三天累計下跌40%。標普和穆迪已分別下調了東芝評級。此前,東芝稱,將考慮就去年旗下西屋收購美國核電業(yè)務提列1000億日元(約合8.5億美元)的一次性虧損。日本NHK的報道更是稱,虧損額甚至可能達到5000億日元(約合42億美元)。
財報顯示,截止今年9月底,東芝的所有者權益總額不足4000億日元,這意味著一旦巨額虧損全部入賬,東芝將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局。
2015年12月,東芝通過其美國核能子公司西屋電氣以2.2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西比埃公司(Chicago Bridge & Iron)的核工程業(yè)務。東芝的這次收購可說是被美國人坑了,因為在收購交易完成后,西比埃公司就以該交易中的營運資本計算方法(計算兩個延遲的美國和項目的流動資金和負債)控告西屋電氣;因為這部分成本已經巨額膨脹。
東芝在聲明中也稱,其旗下的西屋電氣發(fā)現,完成美國項目的成本將遠遠超出此前的預計,這將導致資產價值遠低于原先確定的水平,從而導致收購價中的商譽將遠超2015年12月預計的8700萬美元的水平。
2006年,東芝以54億美元的高價從英國核燃料公司收購了著名核電站制造商——美國西屋電氣。相較于1999年英國核燃料公司收購西屋時的12億美元,價格高出3倍多。
收購西屋電氣并沒有給東芝帶來驚喜,反而產生巨大的麻煩。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泄露,作為福島核電站反應堆制造商之一的東芝,遭到沉重打擊。
禍不單行:東芝面臨巨額索賠
東芝是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第二大綜合電機制造商;創(chuàng)立于1875年,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自成立以來東芝的業(yè)務多次轉變,近年來其業(yè)務重心已經從之前的家用電器和重型電機轉向核能和芯片業(yè)務。
但財務數據顯示,東芝的轉型并不成功。自2011以來,利潤持續(xù)下滑,到2014年時已陷入虧損。2015財年(截至今年3月底),虧損額更是高達4600.13億日元。下圖為面包財經根據東芝財報繪制的其總營收與凈利潤:
禍不單行,東芝還因財報作假面臨巨額索賠。由于2008年以來在財報中虛增利潤,今年10月,以外國機構為主的45家投資者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東芝對財務作假做出賠償。加上此前日本信托和其他投資者的訴訟,東芝共面臨273億日元的索賠要求。
今年3月,東芝曾因財務困境先后將其旗下的醫(yī)療器械業(yè)務和家電業(yè)務分別出售給佳能和美的,意圖扭轉頹勢。通過出售資產,東芝原本預計能夠實現季度扭虧。但美國核電業(yè)務帶來的巨額損失,讓東芝陷入更深的財務危機之中。
人口危機襲來 日本消費電子巨頭集體受創(chuàng)
其實不只是東芝,國人耳熟能詳的幾家日本消費電子巨頭正遭遇集體困境。一些企業(yè)甚至被打包出售。
夏普:2015財年(截至2016年3月底)總營收為24615.89億日元,同比下跌11.65%,虧損2559.72億日元。今年3月底,鴻海和夏普發(fā)布聯合聲明稱,鴻海及其三家子公司合計將以2888億日元購買夏普66%股權;計入另外認購的夏普增資發(fā)行的1136.4萬股特別股后,交易總價3888億日元。
索尼:2016財年中報(截至今年9月底),凈利潤為260.08億日元,同比大跌77.58%。今年11月初,歐菲光曾發(fā)布公告稱,其擬收購索尼電子華南有限公司100%股權,支付對價2.34億美元。
日立:2014和2015財年凈利潤分別下跌約18%和20%,正考慮出售旗下電動工具部門日立工機。
日本消費電子巨頭們在近年來所遭遇的集體困境原因非常復雜,其中一個大背景是由于人口老齡化導致創(chuàng)新動能衰減。據日本內政部估計,截至2016年12月,日本今年的出生人數約為98.1萬人,低于去年。據世界銀行數據,2015年日本總人口為12695.85萬人,同比下跌0.14%,這已是日本人口連續(xù)第五年在下降了。
消費電子領域面臨激烈的競爭,嚴重依賴創(chuàng)新驅動。總人口減少和老齡化加劇不僅使得本國市場萎縮、公司運營成本上升,也讓創(chuàng)業(yè)公司生存空間受到壓縮。在日本政府不斷量化加質化的貨幣寬松政策的刺激下,私人消費仍然持續(xù)下降。2015年日本的私人消費甚至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
盡管在全球市場上相互競爭,但日本消費電子巨頭們遭遇的轉型困境并不值得中國同行們“彈冠相慶”,中國消費電子的整體水平實際上還遠沒有達到日資企業(yè)巔峰時期在
全球市場上的影響力。而同樣甚至更嚴重的老齡化壓力,也已經擺在中國面前。“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http://t.kanshangjie.com/r4”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評論
全部評論(21)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