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滴滴可能成為閃送的模板,可能也是閃送最大的假想敵。
■文/本刊記者 吳夢涵
在2017年七夕這一天,有超過15萬束鮮花從散布在全國的花店發(fā)出,經(jīng)配送員傳遞,抵達用戶手中。巧克力、蛋糕訂單也急速增長,訂單量是平日的3倍多。
擁有近30萬個兼職配送員的同城速遞公司閃送,這一天的全國訂單量,也由平時的10萬單增長到了20萬單。
人和物的流動頻率在這一天攀上頂點,城市地圖上分散的外賣員、配送員、快遞員們是一個個活躍的動點,畫出密集的運動軌跡。
7年前,F(xiàn)oursquare創(chuàng)新地理位置簽到功能,拉開了LBS的序幕。當3G網(wǎng)絡普及、GPS裝入智能手機,商業(yè)形態(tài)可以基于地理位置進行各種具象演繹。
通過智能手機平臺,外賣員可以在3~5公里范圍內(nèi),充當商家和消費者的橋梁;滴滴專車可以就近接單,將乘客送達某個指定地點……
LBS也帶給同城速遞更多空間,“用戶下單,配送員就近搶單,1分鐘響應,平均10分鐘上門,60分鐘送達同城,從取件到送件由專員完成。”這種類滴滴出行的模式,讓閃送員通過移動設備實時獲取消費者的位置,實現(xiàn)全城范圍內(nèi),點對點的自由連接。
互聯(lián)網(wǎng)新風口
連接技術的進化,讓平臺們可以加強用戶之間的匹配,加速滲透市場。
滴滴交出了共享出行最耀眼的答卷:每天處理約2 500萬個訂單,超過1 750萬個司機在平臺上靈活地工作并獲得收入……
同樣做用戶匹配的同城速遞,才剛剛迎來融資風口。超過1 010億元的融資集中在2016年底至2017年上半年。除了閃送,投資商還充當了人人快遞、UU跑腿、E快遞等企業(yè)的金主,試圖瓜分這個新興的市場。
一陣陣春天來臨前的狂風驟雨,讓人猝不及防,卻能滋養(yǎng)萬物大地。
競爭者相繼擁入,以O2O業(yè)務為開端的達達有了京東的加持,于今年3月宣布發(fā)力達達快送,對標閃送;美團,餓了么同時上線了跑腿業(yè)務。巨頭不甘落后,阿里巴巴旗下的物流平臺菜鳥裹裹已于2015年9月切入一小時同城速遞。
站在風口浪尖,閃送會有什么新動作?今年6月,它完成5 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創(chuàng)始人薛鵬表示,盡管C端市場發(fā)展速度會較慢,但未來兩三年內(nèi)閃送將聚焦探索個人用戶的增量。相比之下,達達上線時,依靠B端生意,僅用9個月,就達到日均10萬單,速度是閃送的1 000倍。
但是B端太依賴平臺資源,定價權和盈利空間被巨頭裹挾,閃送要保持相對獨立,在薛鵬看來,這是最適合的戰(zhàn)略。
比順豐再快一點
文件是閃送員們送得最頻繁的物品之一。
下午六點,閃送員曹偉脫掉外衣,換上藍色沖鋒衣開始兼職。
他打開手機,接到系統(tǒng)的派送指令,鎖定用戶位置,給對方打電話確認相關信息后,立即出發(fā)。見到收件人,曹偉讓其告知取貨密碼,輸入手機后接過送件方的實物,給另一方打電話確認收貨事宜,再前往終點。交貨的同時,讓對方確認收貨。
這樣的一幕每天都會上演,自由騎士們持續(xù)匹配人與人的需求,點亮了城市的白天和黑夜。
文件快送,原本是順豐生意的一部分。在華東地區(qū),每天有大量的文件流往上海,并在上海市區(qū)內(nèi)繼續(xù)流動,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報關文件,對時限的要求極高。
2015年,順豐推出當日達、一日達,用戶在當日上午11∶00前下的有效訂單,當天就可以到達;消費者在晚上20∶00之前下的訂單,第二天即可收到貨品。
快,是順豐的標簽。如果用戶要更快,最好一小時內(nèi)就能傳遞物品呢?
時間與蜜蜂
1公里用時3.17分鐘是閃送的速度,也是同城速遞傳遞給用戶的價值。
使用閃送往往是剛需,用戶對時間的渴求刺激技術端持續(xù)完善,促進智能大腦更精準地將閃送員和訂單匹配。
“訂單來了,并不是距離用戶最近的閃送員響應最快,他們對路線的熟悉程度,使用的交通工具等也會影響效率。”市場總監(jiān)杜尚骉一邊解釋,一邊在寫字板上畫圖解析,“在顧客下單的毫秒間,閃送的智能配送系統(tǒng)立即收集附近配送員的實際位置和騎行方向。一次訂單的分配需要進行上億次的計算后,推給最合適的人。諸如蛋糕這種在運輸過程中極易軟塌的食品,系統(tǒng)更‘喜歡’經(jīng)驗豐富的閃送員。”
蜜蜂每分鐘振翅400次,一個閃送員一個小時內(nèi)或許只能完成一單。
從北京市朝陽區(qū)到平谷區(qū),共82.9公里,用了1.02小時。閃送員游元軍騎著他的力帆摩托一路馳騁,宛如辛勤的蜜蜂。這一單也讓他賺了156元。
“快”文化在閃送員中蔓延,在“閃送騎士軍團”公號里,有人留言“北京閃送同城沒有比我更快的。木樨園方仕通到中關村,歷史最快14分38秒。比我快的站出來。”
他們有一個派單群,供閃送員們內(nèi)部交流。新人們不斷加入,也在群里吸取送貨取貨的經(jīng)驗,規(guī)模效應越聚越大。
彼時,公司已經(jīng)完成了B+輪融資,用以加固 IT 系統(tǒng)。如今,閃送已經(jīng)遍布38個城市,閃送員增長到了近30萬人,平臺訂單量月增長約15%~20%。
技術的不斷豐饒也在完善閃送對兼職群體的精細化管理。閃送員上崗前,要先經(jīng)過線上線下的嚴格篩選,從身份信息驗證到不良信用記錄、犯罪記錄審核等,排除潛在危險因素。之后經(jīng)過一系列培訓,從流程到App使用、新信息發(fā)布,再到突發(fā)事件處理,38項處罰條款紅線是最直接的規(guī)則界定。同時,閃送員遞送全程軌跡可監(jiān)控,出現(xiàn)物品損壞問題,追責到人。
技術的效能轉化成閃送新上線的“人臉識別”功能,既升級對閃送員的身份識別,又增強用戶遞送物品的安全性。
技術改進服務,服務倒推技術。
不只是快
在個人匹配的循環(huán)里,平臺漸漸地從臺前轉移到幕后,不斷變化著的數(shù)字,是閃送對每個用戶的行為分析,持續(xù)更新的物品類目以及閃送員的路徑記錄。
2014年3月25日,產(chǎn)品上線時,閃送是以最原始的方式拉開同城速遞的序幕。用戶在網(wǎng)站下單,平臺將訂單通過短信分發(fā)給閃送員。最先回電話的人搶單成功,騎著摩托車送鑰匙,從取件到送件共90分鐘,獲得用戶支付的59元配送費。
為了保證供給端人力充沛,創(chuàng)始人薛鵬帶著團隊在58同城、趕集網(wǎng)等分類信息網(wǎng)站和貼吧發(fā)布招聘閃送員的信息,也去配送員聚集地,摩托車司機扎堆的地方宣傳。他們甚至內(nèi)部下單,也發(fā)動身邊的親朋好友試用產(chǎn)品,提升平臺交易的活躍度。
直到2015年,供給端和需求端開始暴增,沖著高收入和自由工作前來應聘的閃送員絡繹不絕。閃送運營總監(jiān)田文回憶,北京一個培訓站,上午場還沒結束,門外就排起了長龍等待入場。
供給催生需求。7月,平臺日均單量漲到1萬單,用戶比較之后很清楚,外賣受限于5公里配送圈,順豐無法做到1小時速遞,跑腿公司要價100元。而閃送的1小時配送體驗挺好。
一張城市地圖里,閃送員的密度增大,分布更廣,離用戶更近,以至于用戶下單,系統(tǒng)能更高效地匹配附近的閃送員。這時,閃送的單價也由最初的59元,逐漸降到39元、19元。單價降低、頻次變高,閃送員總體不降反升,用戶數(shù)也在增加。
到2015年底,公司已經(jīng)累計近2萬個閃送員,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6個城市,支撐日均5萬訂單,并推動規(guī)模逐漸擴大。
2017年上半年時,閃送已經(jīng)融資超過1億美元,在全國38個城市開通了站點。近30萬個閃送員累計為3 993萬個用戶服務,平臺訂單量以每月15%~20%的速度增長著,峰值能達到日均15萬單。情人節(jié)當天,這個數(shù)值攀升至20萬。
下一個滴滴?
游元軍已經(jīng)是閃送平臺上的“老員工”了,每日接單,早出晚歸,平均一個月掙六七千元,冬天跑得多能掙14 000元。
像他一樣的自由騎士們身穿印著“閃送”藍色衣服的,穿行在大街小巷里,點亮了城市的白天和黑夜。兩年下來,游元軍的摩托車累計行駛6萬多公里,等同于3個快遞員的摩托車里程數(shù)。
這樣的里程,和一個滴滴平臺上,跑專車業(yè)務的司機相近。
當業(yè)界把閃送同外賣、快遞相提并論時,或許沒有發(fā)現(xiàn),它越來越像同城速遞界的滴滴。
滴滴送人,閃送運物。前者是司機開著自己的私家車跑全城,自由接單;后者是配送員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自由地將物品送到指定的地方。
本質(zhì)上,兩個平臺都在用連接的方式,撮合另一筆連接的生意——把用戶需求推送給駕駛員,連接兩個不同的地點,只是滴滴搭乘的是人,閃送搭乘的是貨。乘客給滴滴司機打分,用戶也會給閃送員打分,平臺用技術手段實時監(jiān)控整個過程,讓時間精準到分秒。
平臺的邊界變得模糊,甚至會產(chǎn)生跨界融合的效果。閃送或許可以趁此講一個“同城速遞界的滴滴”的故事。
不同的是,滴滴由快的進化出專車、拼車等項目,平臺上的業(yè)務入口不斷疊加,變成了一個超級出行平臺。而閃送目前聚焦于提供針對C端的專人直送業(yè)務,就連App界面也很簡單。杜尚骉用“聚焦當下”來回應人們關于閃送“多元化”的疑問。
閃送像極了滴滴,這似乎十分有利于閃送的未來發(fā)展。但也意味著一個巨大的風險,滴滴隨時可能成為橫亙在閃送前進路上的高山。
2016年8月,一輛滴滴專車正行駛在路上。車上的“乘客”是一個信封,這是由吳先生發(fā)起的訂單,讓司機幫忙將信封里的鑰匙從公司送到家里,家人站在馬路邊等待那一輛車到達,然后開車門取貨。
用戶需求的不同,定義了同城快送的業(yè)態(tài)區(qū)隔。
打開滴滴,屏幕上閃爍著移動的車,司機們正在工作或隨時準備接駕。如果某天,滴滴添加一個小小的勾選框,用戶只要勾上“我要送貨”的選項,那么同城速遞平臺又會多一個強勁的對手。
閃送該以怎樣的姿態(tài)投入這場競爭?
[編輯 陳志強 E-mail:sjplczq@163.com]
評論
全部評論(339)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