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領域,無論是創(chuàng)業(yè)還是投資,看似門檻比較低;然而,門檻越低的事業(yè)越難做好。如何在新消費、新零售領域做選擇和判斷?
2005年,遠鏡創(chuàng)投創(chuàng)始人杜宇村就看到,未來中國經濟除了投資和出口,還需要一個長期的拉動力,這就是消費。2017年,從無人便利店到無人貨架,從生鮮零售到能源零售,從智慧零售到無界零售,新零售似乎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概念。
一個永恒的話題:技術驅動零售
新零售興起,形態(tài)不斷更新迭代的背后,主要有2個核心動力:
第一個動力是用戶端移動支付習慣的養(yǎng)成。每個人的智能手機成為收銀機,支付和交易產生了質的變化。
第二個動力是移動終端成本變低后的全面普及。零售業(yè)的早期管理,大多是在商家的計算機上完成的。而現(xiàn)在用較低的成本,就能讓零售環(huán)節(jié)中的各個員工在智能手機、某個APP或某種智能終端上上管理庫存、管理物流配送,甚至調整價格。正如司機使用手機,滴滴才成立,阿姨使用手機,同城服務才成立。
總結起來,回到一個宏觀的角度,技術推動零售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在美國50年代,數據遠程傳輸成為現(xiàn)實,美國現(xiàn)在成熟的連鎖大賣場都是在1950年代成立的。計算機規(guī)?;螅ヂ?lián)網誕生,可管理的SKU數量變多,于是企業(yè)開始在互聯(lián)網上賣東西。移動智能手機產生之后,逐漸成為新的零售渠道,新型的智能交易場所延伸到各個結點。所以,我認為本質上還是技術驅動零售。
現(xiàn)在興起的無人貨架,貨架就放在用戶身邊,用戶用手機支付,管理端在手機上。下一步無人貨架可能是一個智能貨柜,甚至有可能到每個人家,可樂喝完了下一批可樂就會自動送來,在產品的流通過程中自行完成了信息管理。
流量入口規(guī)模決定新零售集中度
我把流通渠道(商品從生茶廠家到消費者的渠道)描述成一個管道,我們要思考的是,這個管道的結點在哪里?
在過去,由于信息傳遞、支付手段、物流運輸等等的限制,流通管道介于廠家和消費者中間,所以我們看到了百貨公司、批發(fā)市場、大賣場這些業(yè)態(tài),它們本質上都是人和物的交易交界點,在過去條件下達成了效益最高的狀態(tài),因而在流通渠道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價值。
未來大趨勢是,交易點越來越往消費者端轉移。所以我認為,類似送貨上門,把交易倉儲點往前移的商業(yè)模式是好的形式。因為信息手段、管理手段、支付手段、物流手段的創(chuàng)新讓交易的結點離消費者更近,用戶由此獲得了一個本質性更好、更快的體驗,也可能更便宜。
目前,在新零售領域,對流通渠道有創(chuàng)新的玩家有三個。
每日優(yōu)鮮在效率端有很大的突破,用戶在更短的時間里,用差不多的價格得到更豐富的產品選擇。
猩便利屬于多業(yè)態(tài)發(fā)展,本質還是流通價值的最大化。
盒馬鮮生可以被理解為有效結合了需求產生點和需求滿足點。對于中國的消費者來說,回家做飯并不是一個那么享受的過程,盒馬采用模式創(chuàng)新,綜合了賣場和餐廳的業(yè)態(tài),在賣場購買的商品,想吃的立馬幫你做,可以立刻就餐。做不了的送到家里,可以說是兩種業(yè)態(tài)的雙突破。
在流通渠道,如果能做到又快又便宜,在未來可以形成壟斷性的趨勢,兩者占一點,依然會吸引很多人。
這里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我認為流量入口的規(guī)模決定了未來的集中度。
在線上,不管是阿里還是京東,每天上千萬的日活,是巨大的流量入口,這樣的規(guī)模是壟斷性的;如果你的流量入口是百萬級的,比如線下的大賣場,一天一萬多的人流,100家店就是百萬級,這樣的規(guī)模能形成一種行業(yè)格局,頭部是相對壟斷的。
餐廳是十萬級的入口,每天的用餐人群幾百個,你開一百個、一千個就是幾十萬級別,這樣的規(guī)模一定是一個相對分散的市場,價值相對有限。
也就是說,流量入口的規(guī)模越大,行業(yè)的集中度將會越高。這就是猩便利和盒馬鮮生的區(qū)別。我認為盒馬鮮生的價值相對更大,因為體量更大,流量入口規(guī)模更大,門檻也更高。最終形成業(yè)態(tài)之后,更難被超越。
三個消費領域投資標準
總體而言,遠鏡的投資理念是看長期、看企業(yè)、看市場地位,是一種長期的產業(yè)投資思路。
1.順勢而為
遠鏡的投資思路主要有三點,第一點是順勢而為,也就是看“為什么是現(xiàn)在”。消費觀的轉變、消費人群的變化、資本市場的變化、技術手段的普及,都是大勢形成的動因。
當前消費和零售有兩個大勢:
一個是新的媒體傳播渠道,新的流通方式,新的產品生產。
流通方式的改變:線上線下各類形式的流通渠道讓人們可以接觸到更豐富的商品,享受更便捷的購買服務;
傳播方式發(fā)生變化:信息更豐富的背景下,媒體渠道更分散、傳播更碎片化、形式更豐富,以前大家主要通過電視廣告了解品牌,現(xiàn)在有微信、信息流廣告、各種直播等等;
消費者在年齡上、地域上、興趣上等等在分層,需求也更多樣化,未來的品牌也會更細分化、小眾化、個性化。
新品牌的誕生和時代有很大的關系。上個世紀80年代,第一代消費品牌集中形成,背后的邏輯是人們對于品質商品的需求。那時的消費訴求就是買到真東西,超市等大的流通渠道也逐漸出現(xiàn),新品牌在各個大眾媒體,如電視、報紙上爭相亮相。
可以發(fā)現(xiàn),新的產品、新的流通渠道、新的媒體傳播,都是相應產生的,三者合力打造出新品牌。
所以今天我們再投新品牌,要看團隊是否有新產品(有真正創(chuàng)新且滿足消費需求);是否善管理新的渠道,做好線上線下;是否能利用新的媒體,找準消費者,做好營銷??偨Y起來就是團隊需要將三個要素有效匹配起來,而且團隊也要有玩轉三個要素相匹配的能力。
第二是是中國的生產力、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都處在了世界前沿,具備出海的能力。沿著這個趨勢,我認為“出海”是一個投資方向。中國市場競爭激烈,但別的國家,東南亞也好,非洲也好,市場相對沒那么激烈。
出海的一項重要競爭力是團隊,比如我們投了一個把中國的建材和其他商品賣到非洲的項目,增長非常快,關鍵就是能夠找到在非洲三四線城市埋頭苦干的人,理解當地市場,并有效管理當地人。正如美國企業(yè)家來中國,只有理解中國國情、理解中國市場、合理本土化的企業(yè)才能做的更好。
2.技術+消費
20年前,家世界就從美國最大的零售軟件公司,花幾千萬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零售管理軟件。我個人比較理解技術手段對零售渠道的價值,認為技術一定是消費變革背后的推動力。所以,我們的一個重要投資方向是“技術+消費”。
消費是一個行業(yè),技術是一種手段,行業(yè)和手段相疊加之后才能夠衍生出新的市場和機遇。技術方面,我們希望技術對商品生產、流通、消費者體驗等方面,比如成本的降低,消費者購買便捷性等,帶來質的飛躍?;氐较M方面,我認為消費市場的規(guī)模和延伸性是兩個重要的思考方向。
首先看規(guī)模。例如男士正裝市場,從服裝和鞋銷售的數據上看,男士休閑服裝、休閑運動鞋在增長,而男士正裝卻在萎縮。
其次是延伸性。什么叫延伸性?仍以服裝為例,正裝只能在正式場合,運動裝不僅在運動場景下穿,也被當成日常的服裝,而且代表的健康、舒適的生活態(tài)度也為很多人所推崇,這也是耐克和阿迪能夠獲得廣大市場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3.攻守兼?zhèn)?/span>
第三個投資思路是攻守兼?zhèn)洹R粋€是守,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什么叫核心競爭力?就是你的競爭對手知道也拿不走的東西。
競爭力的來源主要是4個方面,首先是規(guī)模,及其帶來的成本優(yōu)勢。但這里也要注意,規(guī)模一般跟敏感的價格模式相匹配,如果用戶對你的產品、服務價格不敏感,規(guī)模不一定能帶來核心競爭力。
其次是品牌,對于創(chuàng)業(yè)者品牌帶來議價能力的提升;對于消費者,品牌意味著降低試錯成本。同樣的產品,你只能賣三塊,我能賣三塊五,甚至5塊。品牌的建立需要長期的投入,短期內難以復制。
再者是技術領先,技術領先的核心在于人,人要用股權的方式鎖定,被鎖定的人通過不斷的技術研發(fā),帶來持續(xù)領先的技術優(yōu)勢。
最后是網絡效應,同一市場的雙方具有相互依賴性,這個是很多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網絡平臺的用戶數量越多,平臺對于一個用戶群體的價值越大,使得平臺的供給方和需求方成本變低,而該平臺的替換成本更高。
守的另一面我們要做的是攻,攻其實是一個延展性。比如我們投的全愛工匠,是一個“手作+零售”首飾文創(chuàng)品牌,通過讓消費者親手制作(如制作項鏈、手串、戒指等)提供區(qū)別于直接購買的產品體驗,同時自然地延伸到設計師首飾零售,未來還可以延伸更多文創(chuàng)產品。
結合前面講到未來品牌會更加細分和個性化,延展性有很大意義。為了滿足更個性的需求,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足夠聚焦;聚焦有可能讓你的市場天花板相對比較低,此時能不能形成有效的延展,就變得至關重要。
當然,你可以延展到別的區(qū)域,這是一種縱向的擴張。在相對大的領域,像零食、飲料、快消等品類,規(guī)模擴張的空間就不大。在更小眾的領域,是不是能有效延展出別的品類,決定了增長的天花板有多高。
同時,任何商業(yè)模式都會有瓶頸,無限延伸不是我們判斷的標準?,F(xiàn)階段我們思考5、6年之后,如何成為一個百億級別的企業(yè)。如果達到了,我們就要開始考慮國際化,如何延伸到供應鏈的上下游,這是下個階段要思考的問題。
尋找、發(fā)現(xiàn)、幫助產業(yè)重塑者
1.尋找產業(yè)重塑者
遠鏡在幾年中投資了不少優(yōu)質的消費項目,花加(鮮花訂閱電商品牌)是其中一例。從投資邏輯上,我們是這樣判斷花加的:
首先這是不是大勢所趨?我們通過觀察和用戶訪談發(fā)現(xiàn)“美而無用”是新生活方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個趨勢是為自己的審美、內心愉悅付費。鮮花是一個可以讓居住環(huán)境或辦公環(huán)境變美的事物,同時帶來一種愉悅,符合消費者的新需求。
在技術方面,花加通過對供應鏈的升級改造減少鮮花耗損,最終對于消費者而言,大大降低消費門檻。一般在花店買一束品相較好的花要100元左右,而花加提供99元包月送貨上門,平均一束不到25元。
當然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技術創(chuàng)新來進一步降低成本,比如交易端的信息化改造、鮮花處理技術的創(chuàng)新、甚至是種植端的技術創(chuàng)新。
在流通模式上,花加是訂閱付費模式,有助于預測需求,在采購中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浪費。
從延展性上,鮮花市場規(guī)模很大,鮮花和白領生活中需要的其他東西產生聯(lián)系,比如香水、巧克力?;?,以鮮花為切入點,可以成為生活中美好的代名詞,未來還有很大延展性。
2.打造行業(yè)的重塑者
一個消費企業(yè)需要能快速的調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我們投資企業(yè)也希望把握一個準則,即能夠有效了解到消費者到底想要什么,能夠調整體系,調整一切的事情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說到“調整”,面對企業(yè),作為投資方,我們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我們是坐車的,創(chuàng)始人是開車的,我們屬于陪練,不是教練更多的是引導他們思考,討論問題,商討解決辦法。
長期以來,遠鏡想做的是陪創(chuàng)業(yè)者跑完全程的馬拉松教練。我們希望能打造行業(yè)的重塑者,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我們的價值。價值的體現(xiàn)不是賺錢,賺錢是衡量投資方成績、能力以及責任的標尺。價值的體現(xiàn)是在行業(yè)的變化發(fā)展中我們通過陪伴創(chuàng)業(yè)者成長,看到我們的影響力。
評論
全部評論(193)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