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譚秦東被取保候審,從形式上來看鴻茅藥酒事件第一幕基本塵埃落定??赡軆让晒砒櫭﹪幑煞萦邢薰?以下簡稱鴻茅公司)董事長鮑洪升也沒有想到,去年他在電視上投放了150億元的廣告,也不及這幾天的知名度大。
梳理前后,鴻茅藥酒事件能引起如此廣泛的討論和影響,不外乎內蒙古自治區(qū)涼城縣有關部門的兩個操作:跨省抓捕譚秦東以及民事糾紛刑事化。其實,侵害商譽罪這個罪名在司法實踐當中極少出現(xiàn),要立案都不太容易,一般都是通過民事調解,這才符合刑法謙抑性。而涼城縣警方的動作卻過于主動和積極了,出動大隊人馬橫跨半個中國上演“千里追兇”,個中背景就足以令民眾浮想聯(lián)翩了。
輿情洶涌之下,事件真相不斷水落石出。在鴻茅藥酒事件中,內蒙古檢方最終得出“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的結論,鴻茅藥酒也被專業(yè)人士扒出各類存在的問題,涼城縣納稅大戶的未來似乎堪憂,而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的涼城縣相關部門也必將在不久之后被上級部門追責。
一地“鴻茅”,這背后涌現(xiàn)的問題十分嚴重,那便是一些地方司法、行政讓位于經(jīng)濟。前有涼城縣公安機關被鴻茅公司家丁化,后有洪洞縣村干部為三維集團保駕護航。幾個縣級市政府無不對企業(yè)龍頭開足了“綠燈”,以至于這些企業(yè)也產生了公權力可以隨意私用的錯覺。
長期以來,極個別地方的極個別政府部門,甚至是地方司法機關,在面對地區(qū)性的龍頭企業(yè)時,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會把“秉公執(zhí)法”讓位于“經(jīng)濟發(fā)展”,甚至帶出一大片的利益共同體。于是司法機關過多地參與到經(jīng)濟糾紛中,導致公權力濫用。相對于漫長的民事司法訴訟,互相舉報“抓人”成了商人斗法時的另一個偏方。有的地方政府及司法部門甚至愿意成為企業(yè)的保護傘,以此來保住本地的財政收入,這嚴重偏離了行政和司法的本質。
譚秦東邁出看守所之后被問道是否擔心會再次抓回去,譚秦東回到:“不擔心了,有這么多正義的媒體,支持我的網(wǎng)友,我相信終有天理的,舉頭三尺有神明,我不怕。”
我們頭上或許沒有神明,但有些人永遠別忘了你們頭上頂著的是國徽。
評論
全部評論(126)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