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不會被淘汰,不代表你做經銷商不會被淘汰;“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不靠譜,但“去中間化思維”卻是實實在在的。
最近幾年,經銷商總在被干掉的論斷中,膽戰(zhàn)心驚的過日子。
有的經銷商早早看開了,找個大企業(yè)“招了安”,從提心吊膽的老板變成了職業(yè)經理人。錢拿到手,日子過得優(yōu)哉游哉。
但多數經銷商沒這么“幸運”,如果他們還不想“死”的話,據說必須要“轉型”。怎么轉呢?通常是兩個方向。
一是“+互聯(lián)網”啊,我認識的幾乎稍有規(guī)模的經銷商,都要上個訂貨APP,還有的干脆連微商也做上了。結局通常都不太美妙,因為他們往往會正面杠上一個叫B2B平臺的家伙。你經銷商的錢都是通過“萬惡“的”中間商賺差價”,一點點掙來的,人家B2B平臺的錢往往是資本市場拿來的。人家燒錢玩補貼,你玩的起嗎?好不容易你看著身邊的B2B平臺燒錢燒死一個,還沒來得及慶幸,又冒出一個,繼續(xù)燒,總有你耗不起的時候。
二是往上游延伸,想做“廠家”。經銷商這個群體,整體自我認同度不高,經銷商做的再大,老覺得自己是個做小生意的、“二道販子”,缺乏安全感,自己有個實體工廠,最起碼有個自己品牌,才像個“企業(yè)家”。
但做“廠家”也沒那么簡單,這些年偶見幾個成功的,但多數都是失敗的。廠家有廠家的門檻,廠家有廠家的難處:研發(fā)、生產管理、成本控制、品牌塑造、渠道設計,哪一樣也不容易做。很多經銷商的初始想法是,看某個產品自己賣的不錯,就去找個能夠生產同樣產品的廠家一貼牌,做大了自己再上廠房上設備。多數經銷商轉型品牌商失敗,就是死在這個邏輯上的。
有點營銷常識就知道,中間商存在有其價值所在。除非是一些冗余環(huán)節(jié),或者新技術誕生產生了更有效率的中間商,代替之前的中間商;否則,去中間化,只能使得渠道效率降低。
但是,中間商有價值,不代表現在的一些中間商有價值,經銷商不會被淘汰,不代表你做經銷商不會被淘汰。這些年,經銷商日子過得苦逼,恰恰是因為核心價值喪失導致的。經銷商墮落成配送商,核心價值喪失,再大的企業(yè)規(guī)模也掉入食物鏈的最底端,不欺負你欺負誰,不給你壓貨給誰壓貨,不壓你貨款壓誰貨款?
這兩年,傳統(tǒng)經銷商的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但令人欣慰的是,還是看到了一些新的運營型經銷商崛起:一個經銷商起家的兄弟憑借一個蛋黃酥,利用微商電商啟動席卷全國,月銷量迅速做到幾千萬,并開始打造自己品牌;母嬰渠道內,不斷有運營型經銷商給我們帶來驚喜;有人通過全網分銷,精準推送,迅速做到上億的銷售額;甚至有人通過微信公眾號賣賣化妝品,每個月就有幾百萬的銷量,大幾十萬的凈利潤。
所有的優(yōu)勢都是效率優(yōu)勢。去“中間化”不靠譜,但“去中間化思維”卻是實實在在的,即銷售只發(fā)生在C端,一切資源和專業(yè)都指向最終的用戶。
在這樣的思維下,真正懂“經銷”的經銷商方興未艾,但這些“專業(yè)”的經銷商,才是中國經銷商群體的希望所在。
編 輯:羅玉梅 luoymyl@163.com
評論
全部評論(207)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