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一区二区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一区二区,综合欧美国产视频二区,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综合

AI或將終結App Store
數(shù)字開物團隊 2025-06-27 16:16:45
摘要: AI將協(xié)調服務、顛覆應用模式、重塑品牌生態(tài)。

4月24日,Meta(原Facebook)首席技術官Andrew Bosworth(安德魯·博斯沃思)接受了a16z(風險投資公司)的訪談。本次對話圍繞未來5~10年內容消費方式的演變、AI對應用模型與交互范式的顛覆以及對產品、市場的深遠影響展開。

Andrew Bosworth認為,AI可能徹底改變以App為中心的交互模式,轉向以用戶意圖為核心、由AI協(xié)調服務的模式。

以下是本次對話實錄。

01 未來十年內容消費將超越手機,AR眼鏡是關鍵方向

主持人提問:未來5~10年,我們的內容消費方式將如何演變?

Andrew Bosworth:展望未來10年,我堅信,我們將擁有遠超拿出手機這一單一方式的途徑來獲取內容。我認為AR眼鏡顯然代表了一種切實可行的可能性。我也希望能為真正引人入勝的沉浸式體驗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例如,我想和父親一起看比賽,并希望能有身臨其境般坐在場邊的感覺。當然,可以親自去現(xiàn)場買高價票,但有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我相信是有的。對于未來10年的展望,我對所有這些替代性的內容呈現(xiàn)媒介都非??春谩?/p>

5年的時間跨度則更為復雜。我相信5年后市面上會出現(xiàn)不錯的眼鏡—包括智能眼鏡、AI眼鏡和顯示眼鏡。其中一些將極其高端,性能卓越;另一些則會非常小巧,也許顯示分辨率不高,但它們幾乎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就戴在你的臉上。我不會用它們來處理復雜工作,但在活動間隙用來獲取一些簡單的內容,它們可能會非常有效。

我們正目睹的,正如大家可能預料到的,是一個開端。這個譜系的一端是超級高端但可能非常昂貴的體驗,這些體驗并不會普及所有人;另一端則是一系列更廣泛可用的體驗,但其功能還不足以取代我們今天使用的設備。

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獲得那些目前用其他任何方式都無法實現(xiàn)的真正獨特的體驗。這就需要我們去探索MR(混合現(xiàn)實)和VR(虛擬現(xiàn)實)的潛力。

02 當前的AI革命是廣泛且真實的機遇

主持人提問:縱觀您的職業(yè)生涯,您非常擅長將重大技術變革融合成新的產品體驗,例如將技術結合社交、移動和“老派AI”的News Feed(動態(tài)信息流)。如何將這種融合技術趨勢、創(chuàng)造突破性產品的經驗,應用于當前以AI為代表的技術浪潮?

Andrew Bosworth:關于這一點,我想談兩個方面。

首先,我認為如果說我有什么是特別擅長的,那就是全身心投入去理解核心問題:人們到底想完成什么?他們想做什么?當你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時,你自然會去選用任何有助于實現(xiàn)目標的工具。這種方法能讓你坦誠地評估現(xiàn)有的工具,并敏銳地識別新興趨勢。

你越是只關注技術本身,就越有可能陷入某一個特定的技術浪潮里。之后你或許會不愿承認這個浪潮已經過去,并遲遲不肯擁抱下一個浪潮。那樣你就是在為了技術而技術,而不是為了解決產品問題。

但如果你著眼于人們生活中面臨的那些基本問題,你就能保持務實。我相信我們都經歷過這樣一個階段:很多人期盼著某個新浪潮的到來,因為那會對他們有利。然而,那些潛在的浪潮并沒有解決普通大眾的實際問題。

我們現(xiàn)在都對這場AI革命如此興奮的原因在于,它讓人感覺實實在在,它正在解決真實的問題。雖然它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還會帶來新問題,但這沒關系。它感覺就像我們掌握了一種強大的、真實的、全新的能力,它的非凡之處在于其應用的廣泛性。盡管它目前在事實準確性方面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缺點,當然也面臨算力、成本和推理方面的挑戰(zhàn),但這類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此外,它的應用領域極其廣泛,這很不尋常。在我的職業(yè)生涯中,以往的技術突破幾乎總是局限于特定領域。就好比某個特定流程會變快,或某個特定東西會變便宜。而當前的這次變革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哇,一切都會變得更好。”我接觸的每一種交互界面,嘗試解決的每一個應用領域,都將得益于這項新技術而變得更加簡單。這真的相當少見。

Mark(馬克·扎克伯格)和我一直相信這場AI革命終將到來,只是我們曾預想它需要更長時間,當時認為可能還需要10年。我們原以為會更早發(fā)生的是計算界面的革命。大約10年前,也就是2015年左右,我們就切實感覺到,盡管手機這一形態(tài)已經非常了不起,但其發(fā)展已基本飽和,感覺它差不多就到此為止了。

不過手機仍然是我們迄今為止用過的最偉大的計算設備,下一步交互方式必須更加自然,無論是信息如何進入我們的身體,還是我們如何向機器表達意圖。那時你將不再需要觸摸屏,也不再需要鍵盤。

一旦你認識到這些是核心問題,答案就變得清晰:設備需要佩戴在臉上,因為需要通過眼睛和耳朵將信息從機器傳遞給用戶。并且你需要神經接口這樣的技術,讓用戶在沒有鍵盤或鼠標,甚至沒有觸摸屏的情況下,也能操控機器、表達意圖。

因此,面部佩戴設備和神經接口正是我們在過去10年里一直追求的一個極其清晰的愿景。但我們這一代工程師確實成長于一個系統(tǒng)固化的時代。應用程序模型是固定的,交互設計也是,我們經歷了從鼠標到觸摸屏的轉變,但這仍屬于直接操控界面,本質上是20世紀60年代就已開創(chuàng)的概念,我們并未從根本上改變這些交互模式。而改變這些模式是有代價的,因為我們整個社會已經習慣了通過這些特定的工具來與數(shù)字內容或數(shù)字工具進行交互。

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是,必須制造出這樣的硬件,它可以實現(xiàn)所有這些強大的功能,同時還要外觀漂亮、輕便,且價格合理。所有這些要求結合起來,是前所未有的。

我經常告訴團隊,這還只是挑戰(zhàn)的一半。另一半挑戰(zhàn)是:造出來了用戶該怎么用?我如何讓這種新設備感覺自然?我現(xiàn)在用手機已經非常熟練了,它就像是我身體和意圖的延伸,我們如何讓下一代設備用起來更簡單、更直觀?

我們當時正面臨這些挑戰(zhàn)。幸運的是,AI在大約兩年前出現(xiàn)了,并且比我們預期的更早地成熟起來。它為我們簡化交互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會,因為我們今天擁有的AI在理解用戶意圖方面能力要強得多。即使我給出一個模糊的指令,它也能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語料庫進行處理,并產生具體的結果。

當然,要讓AI真正勝任這項任務,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它目前還不能算是一個成熟的控制界面,我還不能完全依賴它來可靠地操作我的設備。我們需要完成很多事情,但好在我們清楚目標是什么。

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處于一個令人興奮的階段。之前我們覺得,硬件方面有一座大山要爬,交互設計方面也有一座大山要爬,但我們相信能做到。而現(xiàn)在我們有了一股強大的順風,至少在交互設計上,我們有可能擁有這種更智能的AI Agent(智能體)。它不僅能讓你自然地與之對話并獲得結果,還能結合上下文,了解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周圍發(fā)生了什么,并基于這些信息進行智能推理。

03 展現(xiàn)了超越手機的可能性,AI融合是關鍵

主持人提問:請介紹Reality Labs〔Meta旗下專注于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人工智能(AI)和下一代人機交互技術的研發(fā)部門,旨在構建“元宇宙”(Metaverse)的基礎技術〕的產品線(Quest頭戴設備、智能眼鏡以及像Orion這樣的前沿原型設備),談談這些產品線的演進方向,您認為它們的市場定位是什么,未來它們是會趨于融合還是保持獨立發(fā)展?

Andrew Bosworth:當我們啟動Ray-Ban Meta項目時,最初的定位是智能眼鏡。事實上,產品已經完全開發(fā)完畢,距離量產只有6個月時,Llama 3(Meta于2024年推出的新一代開源大語言模型)問世了。團隊成員立刻反應:“不行,我們必須把AI加進去。”

于是我們做了調整,所以現(xiàn)在它們是AI眼鏡了。它們并非生來就是AI眼鏡,但產品的形態(tài)正好合適,我們也能處理所需的算力,我們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

當你體驗Orion,或者說功能完整的AR眼鏡時,你就能想象出一個后手機時代的情景。

你會想:“如果這東西的外形足夠吸引人,足夠輕便,電池續(xù)航也足夠支撐全天佩戴,那我就真的可以不再依賴手機了,我需要的所有功能和信息就都在這眼鏡里了。”

當你將AR眼鏡的潛力與我們所了解的AI技術能力結合起來時—你體驗過我們那個早餐場景演示嗎?你走到擺放著一堆早餐食材的地方,看著它們,然后說:“嘿Meta,看看這些食材,能做些什么食譜?”

我們思考Orion這個項目時,最初構思并未包含AI組件,當時主要聚焦于直接操縱。所以它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了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手機應用模型。我認為確實存在這樣的應用場景,你肯定會想要打電話、處理郵件、發(fā)短信,還想要玩游戲。

現(xiàn)在讓我們興奮的是,將所有這些功能整合起來,再疊加一層交互式助手的能力,這個助手不僅能真正理解你設備上的動態(tài)和收到的郵件,還能理解你周圍的物理世界正在發(fā)生什么,并且能夠把你當下的需求和正在發(fā)生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

于是就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如果整個應用模型被徹底顛覆了會怎樣?”如果不再是“嘿,我現(xiàn)在想打開Instagram(照片墻)”,而是:“嘿,設備注意到你在會議間隙有點空閑和無聊,要不要看看你最喜歡的籃球隊的最新精彩集錦?”諸如此類的事情都將成為可能。

話雖如此,但硬件問題是真實且嚴峻的,成本問題也是如此。手機如今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思議的核心設備,它幾乎無處不在。

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是為什么我說,對我而言10年的遠景要清晰得多,我認為這些技術將變得可用、被廣泛接受,且越來越多地被采用。但5年的前景就比較難預測了,因為這些東西即使非常出色,要在5年內撼動手機的主導地位,這簡直難以想象。

所以我才說,Orion是我第一次覺得,也許有可能超越手機。就像第一次戴上Orion時,我就想:好吧,這事或許能成。

04 AI有望顛覆以應用為中心的交互模式,轉向用戶意圖驅動

主持人提問:從手機主導到新設備形態(tài)的過渡期會是怎樣的?硬件和市場接受度達到后,新設備會選擇與手機綁定,還是堅持獨立發(fā)展?此外,AI驅動的新應用模型將如何建立起相應的開發(fā)者生態(tài)系統(tǒng)?這種由AI引發(fā)的顛覆性變革,最有可能首先在哪些領域顯現(xiàn)出來?

Andrew Bosworth:我認為,手機擁有巨大的優(yōu)勢和劣勢。

巨大的優(yōu)勢在于,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它已經擁有龐大的開發(fā)者生態(tài)系統(tǒng),所以它是一個極好的核心設備。

劣勢在于,我們發(fā)現(xiàn)當應用程序不是通過觸摸屏控制時,它們需要變得不同,這并不算什么新發(fā)現(xiàn)。很多公司在移動互聯(lián)網早期都失敗了,包括我們自己,當時僅僅是把網站內容直接搬到手機上,覺得“把網頁放上去就行了”。但它不是為手機原生設計的,我指的是從交互設計到實際視覺設計,再到布局和使用感受,因為我們沒有做手機原生的東西,所以即使我們擁有網絡史上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也依舊失敗了。

我認為擁有開發(fā)者是真正的價值所在,擁有所有這些應用功能也是真正的價值所在??梢坏┠惆阉鼈冎匦峦渡涞娇臻g中,用這樣的手勢而非觸摸屏來操作時,精確度會大大降低。

它無法響應語音命令,因為沒有相應的工具,沒有為此進行設計整合。所以,現(xiàn)在擁有一個手機平臺感覺就像是我在硬件方面有了一個巨大的基礎可以利用,但同時在軟件方面,我也背負了一個沉重的負擔。

所以,我們不排斥這類合作,一旦硬件發(fā)展得更成熟些,合作伙伴的反應會很有趣。而且,我希望他們能繼續(xù)支持那些買這些手機的用戶,讓他們能夠連接任何他們想用的硬件,并充分利用其全部功能。

關于應用模型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我最大的疑問是,整個應用模型本身是否會改變。因為我們之前為這些設備設想的是一個類似手機的應用模型。當然,交互設計、輸入和控制方案會非常不同,這需要開發(fā)者投入額外的精力。

但我現(xiàn)在在想,未來幾年AI的發(fā)展會不會徹底顛覆應用模型?以至于不再是像現(xiàn)在這樣有點奇怪—當我想要聽音樂時,需要在腦子里把它翻譯成“我必須打開Spotify或Tidal”。我首先想到的是“我要用哪個提供商?”,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只是播放音樂。

我只想能夠直接對AI說:“幫我放這首歌。”然后AI應該知道:“哦,你已經在使用這項服務了,那我們就用它。”或者“這兩項服務你都可以用,但這一家的音質更好。”再或者“這一家的延遲更低。”諸如此類?;蛘咚鼤f:“你想聽的歌在這些服務上都沒有,要不要注冊另一項確實有這首歌的服務?”

我不想再負責去協(xié)調我該打開哪個應用來完成某件事。我們之所以一直這樣做,是因為在整個數(shù)字計算歷史上,事情就是這樣運作的。你依賴的是一個基于應用程序的模型,這就是當時的系統(tǒng)。

所以我好奇AI會在多大程度上顛覆這一切。而且這不僅僅是關于可穿戴設備,不是關于任何特定形態(tài)。這就像,即使是在手機層面,如果你今天要從頭開始打造一款手機,你會像過去那樣構建一個應用商店嗎?還是你會說:“作為消費者,請表達你的意圖。說出你想完成什么,然后讓我們系統(tǒng)看看能提供什么。”讓系統(tǒng)看看能為你生成什么。

我認為,如果今天從零開始,你可能不會構建這樣一個以應用為中心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作為消費者想要解決一個問題時,卻必須先決定要用哪個提供商來解決。

這太有意思了。我認為這取決于如今的技術能力,以及我們能預見到的編排能力。在知識獲取方面,現(xiàn)在或許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但在編排方面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當然,你還需要建立開發(fā)者生態(tài)系統(tǒng),讓他們在這個平臺上進行開發(fā)。

這極其困難,這正是我認為最難的部分。我們在代理推理和相關能力方面越強,就越能依賴AI在我缺席時處理事務。當然,一開始會是知識工作,這沒問題??梢坏┯写罅肯M者開始使用這個流程,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會遇到很多死胡同。

他們會問AI:“ 嘿,能幫我做這件事嗎?”AI會回答:“抱歉,我做不到。”這就是你帶給開發(fā)者的金礦,你可以告訴他們:“嘿,每天有10萬人嘗試……”嘗試用你的應用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正試圖使用你的應用。他們自己可能沒意識到,但他們確實想用你的應用。

這就是查詢流,這就是用戶輸入的需求。我們現(xiàn)在只能告訴他們做不到,但如果你們構建這些接口,那么現(xiàn)在就有10萬人迫切需要某項功能來使用你的服務。而且我們的AI完全可以回復說:“嘿,這項服務是需要付費的。有位開發(fā)者可以幫你做這個,但你需要付費。”

我不只是在談論應用程序,它可能是一個水管工服務,就像這里存在某種形式的市場。我認為這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出現(xiàn),我預見的發(fā)展路徑是這樣的。我并不認為會是某人閉門造車,然后搞出一個應用平臺。

可以預見的是,會出現(xiàn)一個人們使用AI來做事形成的查詢流,而AI會在某些特定領域反復失敗,因為這些功能目前被某種應用壁壘阻隔,沒有相應的接口或途徑,或者說還沒有為這種特定的消費機制構建原生的功能,(AI與現(xiàn)有應用之間)還沒有橋梁被建立起來。

每個人都想去建這座橋,他們會說:“不,我們會讓它能操縱像素,能操縱……”這沒問題,AI確實能做到。我不是說AI不能跨越那些界限,但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AI成為人類與軟件交互的主要界面,情況就會不同于現(xiàn)在這樣從眾多應用程序中挑選使用。

這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最終狀態(tài),單單作為一名消費者來看也是如此。這件事非常復雜,我認為它在AI內部為各種功能創(chuàng)造了這些非常激動人心的市場。它讓很多公司的品牌變得模糊不清,這對整整一代的品牌來說將非常艱難。

比如我根本不在乎音樂是用這兩個服務商中的哪一個播放,這對于那些投入了大量資源、非常希望我在乎的音樂服務公司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他們希望我(對用哪個服務)有更強烈的看法,希望我(對他們的品牌)產生某種依戀或用戶黏性。但我不想產生這種依戀。

但是在那個“這是一個應用商店,這兩個應用在爭奪我的注意力”的世界里,他們建立起來的品牌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資產。而在我只關心歌曲能不能播放、音質好不好的世界里,重要的就是另一套優(yōu)先級了。

我認為這總體上是有益的,因為現(xiàn)在真正重要的是AI在被要求的任務上的表現(xiàn),也就是實際的產品體驗,以及價值、價格,還有性價比,這些都變得非常重要。我想很多公司不會喜歡這一點,將其抽象掉實際上就是在說,把利潤池給抽掉了。

這也給我們施加了更大的壓力,需要去信任AI本身或者AI的分發(fā)者。因此,只要我還在不同的、各自提供AI的公司之間進行選擇,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我能在多大程度上信任他們不會在背后被收買或進行付費推廣,以至于他們并非給我提供最佳體驗或最佳運行性價比,而是給我那個能讓他們賺最多錢的選擇。當然,這就是如今搜索的體驗。所以這是一個非常不同的世界。

關于最先顛覆的領域,它可能發(fā)生在搜索查詢密集的垂直領域。實際上,我認為我們確實有一個先例可循,那就是在互聯(lián)網時代,當谷歌成為主導搜索引擎的時候。

互聯(lián)網早期階段,網絡生態(tài)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索引模式,就像雅虎那樣,重點在于鏈接,誰能讓主要的流量來源鏈接到你,誰就掌握了游戲的玩法。之后谷歌迅速崛起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發(fā)生得非常快,大概就幾年時間),那時唯一重要的就是SEO(搜索引擎優(yōu)化),唯一重要的就是你在查詢流中的位置。查詢流決定了哪些業(yè)務能夠興起并獲得成功,因為那些最頻繁的查詢,對應的就是那些最先被滿足需求并由此發(fā)展起來的業(yè)務。

我認為SEO現(xiàn)在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個有點讓人掃興的地步,它現(xiàn)在反而讓事情變得更糟了,每個人都變得太擅長這個游戲了。這就像一場游戲,每個人都變得太精通了,尤其現(xiàn)在有了AI之后。所以我實際上覺得,我們有點經歷過了這樣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競爭扁平化曲線,現(xiàn)在它又開始在利用AI操縱SEO等方面有所抬頭。尤其是還有付費排名,現(xiàn)在它太主流了。

這很可能就是AI領域未來發(fā)展的一個前車之鑒。我認為會有一個相當不錯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代,查詢流將決定哪些業(yè)務會率先發(fā)展起來,因為那些查詢代表了大量對現(xiàn)有解決方案不滿意的用戶需求。否則他們就不會去問AI這些問題。

而產品提供商和開發(fā)者會緊隨其后,專門開發(fā)產品來解決這些問題。然后它會迅速切入一個真正有價值的領域,我們會取得很大進展。一旦在某個垂直領域發(fā)生轉折,我們就能非常迅速地在為消費者提供更好解決方案方面取得巨大進步。而一旦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就會開始出現(xiàn)各種“鉆空子”的行為。這就是我們要對抗的東西,而那就是衰退時代的開始,那將是對AI的真正考驗。

05 Meta的AI開源策略

主持人提問:Meta在AI開源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請闡述你們在這方面的努力(如Llama)及背后的考量,以及您認為理想的AI模型市場結構是怎樣的?此外,要實現(xiàn)您所描繪的未來愿景,當前面臨哪些主要的障礙和風險(例如技術發(fā)明本身、用戶的采納意愿、開發(fā)者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建立、社會接受度和監(jiān)管問題等)?在這些因素中,哪些進展可能是線性的、可預期的,哪些則是更具挑戰(zhàn)性或不確定性的?

Andrew Bosworth:Llama來自FAIR,我們的基礎AI研究小組。從一開始,F(xiàn)AIR就是一個開源的研究小組。這使我們能夠吸引到那些杰出的研究人員,他們真正相信,我們跨越各個獨立實驗室的界限共同協(xié)作,會比各自為政取得更大的進步。

很明顯,Transformer論文是由谷歌發(fā)表的,而自監(jiān)督學習可以說是我們的貢獻,每個人都在為這個知識庫添磚加瓦。但當我們開源Llama的時候,當時所有的模型都是開源的,唯一不尋常的是其他所有模型隨著時間推移都變成了閉源。在那之前,每次有人構建了一個有價值的模型,通常都會開源它,這樣其他人就可以使用這個模型,看看它有多棒。當然,一些用于翻譯之類的專用模型是保密的,但如果它是一個通用模型,當時的做法就是那樣。

Llama 2對我們來說可能是一個關鍵的戰(zhàn)略轉折點。我一直持有并在內部極力推動的一個信念是,如果這些模型是開放的,我們將取得遠超現(xiàn)在的進展。因為很多貢獻并不會來自那些大型實驗室,而是來自那些小型實驗室。我們已經看到了DeepSeek的例子,所以我們堅信,通過集體努力,我們將取得最大的進步。

我相信這些AI大模型終將成為大宗商品,而在此趨勢下,你總是希望將你的互補品商品化(即降低互補品的價格和門檻,來提升自己核心產品的競爭力)。

我們在戰(zhàn)略上處于一個獨特的位置:我們的產品因為AI而變得更好,這也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大力投資AI的原因。無論是在動態(tài)信息流(Feed)或Reels(Facebook旗下Instagram推出的短視頻應用)中看到的推薦系統(tǒng),還是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當你想發(fā)送新消息時,應該把哪個朋友放在列表頂端—猜測你現(xiàn)在最想給誰發(fā)消息。

諸如此類的小事,一直到非常宏大、應用廣泛的事情,比如一個完整的搜索界面,這是我們以前在WhatsApp里做不到的。而現(xiàn)在它成了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功能入口,這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是可能的。但并非其他任何人擁有了這項人工智能技術就能構建出我們的產品。這種不對稱性是對我們有利的。

因此,將互補品商品化是明智的商業(yè)決策。同時,確保市面上有大量價格極具競爭力甚至近乎免費的模型,這既有助于整個行業(yè)、眾多小型初創(chuàng)公司和學術實驗室,也對我們自身有益。

作為應用程序提供商,我們是巨大的受益者。我們在這方面高度一致,這關乎商業(yè)模式與行業(yè)的契合。這既源于我們對這類研究應如何進行的基本信念,同時也與我們的商業(yè)模式完美契合,因此不存在沖突。社會進步與商業(yè)模式一致,一切都結合起來,朝著同一方向發(fā)展,這非常好。

我們面臨的是真正的發(fā)明風險,也就是說,我們想要構建的東西,目前可能還沒有能力去實現(xiàn)。但我們看到了一些希望的曙光,這表明它是可以做到的。這既是成本削減的任務,也是材料改進的任務,但它確實可以實現(xiàn)。

不過,發(fā)明風險依然存在。我認為,遠大于發(fā)明風險的是采用風險:這項技術是否被社會所接受?人們是否愿意學習一種新的交互模式?就像我們小時候都學會了打字,現(xiàn)在的人幾乎一出生手里就拿著手機。那么,人們是否愿意學習新的交互模式?這值得嗎?

還有生態(tài)系統(tǒng)風險,甚至比采用風險更大:你造出了這個東西,但如果它只能處理電子郵件和Reels,那可能還不夠。人們是否會將與現(xiàn)代社會互動所必需的軟件引入這個設備?這些都是巨大的風險。

我想說,我們在硬件和可接受性方面取得的進展令人鼓舞。我們相信能夠做到這些,這在以前并非必然。通過Ray-Ban Meta眼鏡,我們感覺可以克服相關問題。在可接受性方面,人們會接受我使用這項技術嗎?這里面存在著監(jiān)管挑戰(zhàn)。

我現(xiàn)在擁有一個永遠在線、賦予我超人感知能力的設備。我的視力、聽力、記憶力都更好了。我的記性不好,那么我能用工具來輔助記憶嗎?這里就牽涉到了非常微妙的監(jiān)管、隱私、社會可接受性問題,這些問題深植其中,各自都極其復雜,很容易讓整個項目脫軌并且延緩進展。

我們行業(yè)內有時會陷入《夢幻之地》式的思維:你若建成,顧客自會前來。但事實并非如此,很多事情都必須順利到位才行,這就是風險所在。偉大的技術可能因為一些愚蠢的原因而長時間停滯不前。

我對發(fā)明風險相當樂觀,可接受性風險看起來比以往要好,但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我之前可能會說生態(tài)系統(tǒng)風險是最大的,但現(xiàn)在人工智能成為了我在這方面潛在的“銀彈”(silver bullet,象征唯一能徹底解決難題的終極武器)。

如果人工智能成為主要的交互界面,那么生態(tài)系統(tǒng)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就迎刃而解了。此外,即使撇開Orion不談,單單Ray-Ban Metas就收到了非常積極的市場反響,很多公司想和我們進行合作。

這就是下一件大事,(這一技術變革)它必須發(fā)生,而且不會自動發(fā)生,我們可以成為推動它實現(xiàn)的人。

科技界有很多人會說:“AR終將成為現(xiàn)實。”但事情根本不是這樣自然發(fā)生的。AR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絕對不會自動發(fā)生,你必須投入資金和時間去做,必須有人站出來做這件事。所以我要說的一點是,我們和其他人的區(qū)別在于:我們從內心深處相信這件事的價值。這可能是我一生中有機會從事的最重要的工作。

0
歡迎關注商界網公眾號(微信號:shangjiexinmeiti)
標簽商界評論  AI  

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
廣告
廣告
廣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

廣告
扎鲁特旗| 木兰县| 辽中县| 孟村| 邛崃市| 昭通市| 积石山| 文昌市| 夏津县| 清河县| 改则县| 霍邱县| 澄迈县| 九江县| 密云县| 锡林郭勒盟| 石城县| 济源市| 滨海县| 竹溪县| 湖口县| 尉氏县| 乌兰浩特市| 山东| 会宁县| 黑水县| 新民市| 辽阳市| 安多县| 寻甸| 于田县| 信丰县| 肃宁县| 忻城县| 东乡| 广宗县| 小金县| 宜州市| 盐源县| 黄山市| 扬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