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這天,段永平少有地穿上西服,來到北京。他要參加一個儀式,向中國人民大學捐款3000萬美元(逾2億元人民幣),這應當是人大校友中最大的一筆個人捐贈。
段永平這次在人民大學捐出巨資,由頭有二。
一是他曾于1986年至1988年在這里攻讀經濟學碩士學位,二是“因妻之名”——人民大學也是段永平妻子劉昕的母校,更是見證這對郎才女貌姻緣開始的地方。
所以,捐款儀式是以段永平、劉昕夫婦的名義進行的。
被坊間稱為“中國巴菲特”的段永平,如今長住美國,只為了曾經對妻子的承諾。
而他的妻子 劉昕,這位曾奪得全美攝影年賽冠軍,獲取普利策獎提名的女性攝影記者,又有著怎樣的魅力,能令段永平如此沉醉呢。
女記者的轉身
劉昕是西安人,1968年生,比段永平(江西南昌人)小7歲,是其在人民大學讀研究生時的師妹。1989年,段永平南下廣東創(chuàng)業(yè)時,劉昕還在新聞系讀大三,第二年畢業(yè)后進入《中國青年報》做記者。
她是《中國青年報》彼時唯一的女攝影記者,第一次參加“希望工程”主題攝影,作品就被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買下來做了招貼畫。這也促使她確定了以后的攝影方向和風格:用犀利的手法還原婦女兒童真實的生存境遇。
女記者給人的印象一般是率真、干練,若對攝影情有獨鐘,對弱勢群體關注有加,大多是外柔內剛的主了。劉昕正是此種類型。她是個對自我要求極為嚴格的人,非常希望自己能有大視野和大思考,作品更加厚重。1993年,她從中青社辭職,赴美深造。
這個時候,是段永平在廣東中山執(zhí)掌小霸王電子工業(yè)公司的第5個年頭。一個虧損的小廠,在他手中咸魚翻身,正向10億元的年產值沖鋒。連他自己也想象不到,他將來會與美國結下不解之緣。
劉昕去的是美國俄亥俄大學視覺傳播學院(攻讀碩士學位),這是美國一流的傳播學院。劉昕在這里待了3年,受益良多,她完成了一種思維轉換。1996年畢業(yè)前夕,她到《邁阿密先驅報》實習,拍攝主題仍是社會弱勢群體。
順便一提的是,段永平在2009年年初的時候抄底GE(通用電氣)股票,是這一年度中最漂亮的一戰(zhàn),有人估算其單筆贏利超過1億美元。
段永平對CE前總裁杰克·韋爾奇頗有研究,由此愛屋及烏,以為GE根基扎實,糾錯能力超群。
有趣的是,韋爾奇在離職前夕的2002年年初傳出婚外情,“第三者”是曾深入采訪韋爾奇的《哈佛商業(yè)評論》主編蘇茜·韋特勞弗,而蘇茜在1996年進入《哈佛商業(yè)評論》(任高級編輯)之前,曾在《邁阿密先驅報》做過記者。
也就是說,劉昕和韋特勞弗都曾在同一家報社干過,雖然正好錯開了,但劉昕對這位“前輩”的江湖事也一定了如指掌。這會不會是日后段永平了解GE的另一種渠道呢?
這當然是一種戲謔了。段永平如果看到我作這種推測,一定會覺得很無厘頭。為什么呢,先聽一個典故。
美國導演Dan Mirvish在著名政治博客網站Huffington Post中發(fā)布了自己的一個“驚人發(fā)現(xiàn)”:只要有好萊塢女星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的新聞見諸報端,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價便會上漲。他稱之為“Hathaway效應”,因為他們的名字中都有Hathaway,美國證券市場參與者的信息篩選系統(tǒng),總是自動將這位女星的新聞也抓取到巴菲特公司的新聞中來。
對這種猜想,段永平不以為然稱:“見過無聊的,沒見過這么無聊的。”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段永平和韋爾奇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皆鐘愛女記者。段永平與劉昕的結合是在1998年,韋爾奇也于2004年和韋特勞弗領了結婚證——他是典型的天蝎座性格,敢愛敢恨。
劉昕隨后加盟《棕櫚灘郵報》(The Palm Beach Post),任首席攝影記者。她的天賦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先后獲得美國南部最佳攝影記者、亞特蘭大全美攝影年賽冠軍等榮譽。
1997年,她入選總部設在荷蘭的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大師班。這一基金會是1956年由荷蘭三位著名攝影家成立的,次年開始每年在阿姆斯特丹組織一次世界性新聞攝影比賽和展覽,即“荷賽”。
此時的段永平,自從于1995年從中山“出走”后,到東莞建造一個全新的品牌——步步高。兩年后首次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投放廣告。
1998年,劉昕回國探親,3個月后返回美國,向朋友們宣布了一個重磅新聞:“我結婚了!”
此時,劉昕30歲。
劉昕與段永平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內容
婦唱夫隨
聽到這一消息,劉昕的朋友幾乎無人相信。一來,閃婚也不是這么個閃法;二來,對在美國5年換了不下7座城市、喜歡自由、似乎永遠“在路上”的一位女記者,怎么安心就這樣走進婚姻的殿堂呢?
更何況,彼時的段永平,是在東莞一間“世界工廠”里埋頭苦干的實業(yè)家,給人的印象是言語不多,缺乏情調。
但這確非謊言。劉昕和段永平,在前者回國探親“縫隙”間戀愛兩個月,而后走到了一起。雙方約定,段永平將步步高推上一個新臺階后,到美國和劉昕會合并長居美國。
而劉昕婚后即辭去了媒體的工作,做起獨立攝影師和自由撰稿人。她的作品見諸《時代周刊》、《新聞周刊》等著名傳媒。
可圈可點的是,劉昕在此期間的作品《雙胞胎》獲得了普利策獎提名。主人公是對漂亮的孿生姐妹,妹妹是正常人,心智健康,開朗活潑,而姐姐卻雙目失明、不會說話、無法站立,近乎植物人。姐妹倆由年邁的奶奶撫養(yǎng),老奶奶的兒子正在監(jiān)獄中服刑。“巨大的反差讓我想到兩個字——命運。”劉昕在接受一家時尚媒體采訪時說。
她在跟蹤報道老奶奶及孿生姐妹的半年多的時間里,心靈受到了極大的觸動。
一方面,劉昕馬上就要做媽媽了;另一方面,老奶奶并非她想象的那么脆弱,相反有時表現(xiàn)得很堅強,會因為擔心劉昕的情緒受到孿生姐妹境遇的影響而試著講笑話。
“老奶奶對將來充滿信心,總是往好的方向去想,”劉昕回憶說,“老奶奶的魅力讓我著迷,也使我意識到,報道弱勢群體,并不等于記錄悲慘世界,滿足讀者的獵奇欲和同情心,我要傳遞的是這一群體所打動我的熱愛生命的精神。”
1999年是段永平和劉昕夫婦人生中的高光時刻之一。劉昕的《雙胞胎》完成于1999年底,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段永平以“清晰的遠見和創(chuàng)新能力”,被《亞洲周刊》評為亞洲20位商業(yè)與金融界“千禧行業(yè)領袖之一”,他領導下的步步高,在這一年豪擲1.59億元人民幣,成為央視“標王”。
所謂“華麗轉身”,段永平顯然是半主動半被動。雖然他常到美國看望劉昕,但他認為拿到美國綠卡并非一件易事,他太愛步步高了,他想把步步高做到極致再走。然而未曾料到,2001年年初,劉昕為段永平申請的美國綠卡批下來了。他不得不在這一年年中到美國先“落地”。
第二年年底,他正式移居美國,和妻兒團圓。
段永平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很強,是一個走一步看三步的人。在赴美之前,他就一直在思考:自己到美國后可以做什么、怎么做?,F(xiàn)在眾所周知的是,他后來選擇了股票投資,且獨樹一幟,人稱“中國巴菲特”,但是要知道,段永平做步步高“甩手掌柜”之前,是沒有碰過股票的。
“婦唱夫隨”給段永平的人生增色不少——他再也不用在東莞工廠里日理萬機了,更給他的事業(yè)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攝影與投資相通
2002年后的劉昕,變化大了起來。之前天馬行空的劉昕不見了,有的只是一個溫柔賢惠、相夫教子的劉昕。在刺激、有趣的拍攝項目和與自己的孩子待在一起這兩種選擇之間,劉昕首先考慮的是后者,她坦言自己忍受不了兩個月見不到孩子的那種想念。
“我以前是一個絕對的完美主義者,”劉昕說,“但過了(獲獎與成名)這個階段后,應該改變心態(tài),我的轉變和做母親有很大關系;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別人的目光左右不了你,對我來說這是一次‘歡天喜地的解放’。”
如果說站在全美攝影大賽領獎臺上的劉昕,是一個受西方文化影響頗深,執(zhí)著演繹生命精彩的女孩。后來的劉昕,某些方面正向東方傳統(tǒng)回歸。她懂得“舍”與“得”之間的平衡,正如段永平在投資股票上的權衡和拿捏。
段永平的投資之路其實也如孩子蹣跚走路,并非一帆風順。
2003年他對納斯達克掛牌的餐飲公司Fresh Choice的投資,就以失敗告終,而他曾因錯失騰訊這一近年來香港資本市場上最為瘋狂的中資黑馬股而感到惋惜。
正因為此,段永平從來都對“中國巴菲特”這一稱號不以為然,對今日之成就,他常謙卑地稱自己只是“正確的時機,買入了正確的股票,然后又在正確的時間賣出”。
“像我這個年紀和這么理性的人,”段永平在博客中寫道,“不大會是任何人或東西的fans(粉絲),我甚至不是巴菲特的fans。”
劉昕與段永平可謂殊途同歸。劉昕做攝影記者時名噪一時,巧合的是,后來她輕描淡寫道:“(做突發(fā)新聞記者)很多時候是運氣,正確時間、正確場合遇到正確的人,僅此而已。”
這種理念上的相通,使得他們一家相處融洽。段永平有次回國時參加一檔電視訪談節(jié)目,主持人問他對年輕人有何忠告,他一時為難起來,“如果一定要說,那就是享受生活,”老段說,“這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目的。”
現(xiàn)在他們夫婦兩人的生活狀態(tài)有條不紊,他們有兩個孩子(一子一女),有趣的是,從這一家四口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連起來正好是“開心平安”(諧音)。
劉昕現(xiàn)在偶爾會接一些項目,或出席一些學術活動。
2010年5月19日,她在美國深造時就讀的俄亥俄大學視覺傳播學院院長Terry Eiler來到她的母校中國人民大學交流,劉昕一路陪同。Terry是俄亥俄大學視覺傳播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擔任美國著名雜志《國家地理》專職攝影師20余年。
也是在這一天,劉昕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董事會副董事長,這與他們夫婦3000萬美元的捐贈息息相關。是劉昕而不是段永平來擔任這一職務,這也是段永平低調風格的一處注腳吧。
段永平繼續(xù)享受著投資的樂趣,并與國內步步高團隊分享著一步更比一步高的喜悅——步步高OPPO品牌在中國市場上持續(xù)獲得了巨大成功。
段永平和劉昕于2005年成立了家庭慈善基金Enlight Foundation。段永平投資的一些股票轉移到了基金會里。夫婦兩人的共識是,不能把太多的財富留給子女們,“我很羨慕巴菲特,他可以一次性將自己的財富捐給比爾·蓋茨夫婦名義下的基金會”。段永平詼諧地說,他們是在替美國政府保管這筆錢,每年要捐出去上百萬美元。
與Enlight Foundation對應的是,2008年9月,他們又在中國民政部門注冊成立了心平公益基金(全國性非公募基金),主要用于教育捐贈。他們亦學習比爾·蓋茨,將基金會的賬本公開。
段永平和劉昕,每個人的經歷、角色轉換,以及兩人的結合與共識,都是中國企業(yè)家家庭少有的標本之一。
像段永平一樣,與女記者結為良緣的中國企業(yè)家并不少,譬如郭廣昌與王津元、王梓木和敬一丹、丁健和許戈輝、郭為和曾濤等,但如段、劉兩人絲毫不顧慮外界評價,各自完全追隨自己內心行事但又非常默契的搭檔卻并不多見。
2011年,段永平50歲。他是3月初的生日。生日這天,他出去打了一場球,回來的時候驚訝地發(fā)現(xiàn)家里來了親朋好友、左鄰右舍近百號人。他曾對劉昕說生日不搞任何活動,劉昕口頭答應,但還是精心籌備了這一場Party,段永平很是感動,生日過去近一周后他還念念不忘。“(Party)準備工作肯定很不容易,”他說,“現(xiàn)在我心里都還暖暖的,生活真美好!”
評論
全部評論(544)
-
最新最熱
行業(yè)資訊 -
訂閱欄目
效率閱讀 -
音頻新聞
通勤最愛